摘要: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有關部門、單位: 《深入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確保完成各項任務目標工作方案》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山東省加強污染源頭防治推進“四減四增”工作專班 2019年12月11日
深入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確保完成
各項任務目標工作方案
為深入推進全省“四減四增”工作,確保實現三年行動方案確定的目標任務,按照省政府“四減四增”工作推進專題會議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減量替代是常態、等量替代是例外、畝產效益論英雄、安全環保守底線”的導向原則,落實“四壓四上”的操作路徑,扛牢政治責任,堅定信心決心,保持定力,鞏固成果,克難攻堅,整體推進,確保到2020年年底圓滿完成“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攻堅任務,努力提升全省高質量發展水平。
(二)基本原則。
——聚焦關鍵目標。聚焦新舊動能轉換、煤炭消費壓減、交通多式聯運、農業減量增效等重要任務目標,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補齊短板,加快推進“四個結構”調整。
——形成整體合力。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明確職責分工,加強省市之間聯動、部門之間聯通、部門與行業之間協同,形成攻堅突破的整體合力,把握好“時度效”,有力有序推進工作開展。
——強化激勵約束。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綜合督查,突出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做好月調度、季通報、年評估和現場檢查等工作,切實發揮激勵約束作用。
——堅持結果評價。建立完善科學評估體系,科學合理用好第四次經濟普查等有關數據,堅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摸清統計指標和潛在指標情況,全面分析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推動形成“四個結構”優化調整持續改進的良好格局。
(三)總體目標。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四減四增”工作推進專題會議精神,深入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盯緊序時進度,采取果斷措施,集中力量,扎實工作,力爭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圓滿完成“四減四增”各項任務目標指標,為“十四五”期間污染源頭防治、環境質量改善打下堅實基礎。
專欄 方案指標體系
二、聚焦新舊動能轉換,加快調整產業結構
(四)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制定實施2020年全省利用綜合標準依法依規推動落后產能退出工作方案,不折不扣做好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各項工作。組織完成鋼鐵、煤炭、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重點行業企業的綜合標準評價,不符合標準的限期整改或關停淘汰。加強對銅冶煉、鐵合金、磷化工、陶瓷和電子窯爐等重點高耗能企業的監督檢查,督促企業節能降耗。及時向社會公開落后產能退出情況,建立落后產能舉報制度,接受社會和公眾監督。
(五)嚴控“兩高”行業新增污染物排放。堅持新增“兩高”行業項目必須嚴格落實污染物排放“減量替代是原則,等量替代是例外”的要求,嚴格執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來源確認及總量削減替代相關規定,確保設區的市區域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逐年削減。用于建設項目的“可替代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不得低于建設項目所需替代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
(六)推動七大高耗能行業高質量發展。落實高耗能行業差別化的價格、用地、排放、信貸等政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各市要根據相關方案制定鋼鐵、地煉、焦化等行業“一企一策”產能退出計劃,加快落后產能出清和企業轉型升級。
鋼鐵行業:產能總目標控制在8100萬噸左右。各有關市要制定“一企一策”鋼鐵產能退出方案。傳輸通道城市(不含濟南市萊蕪區、鋼城區)2019年年底前要落實不低于二分之一的產能置換計劃,2020年年底前要落實全部產能置換計劃。膠濟鐵路沿線城市要加快落實產能置換計劃。2020年11月1日前,未簽訂產能轉移協議的鋼鐵企業,生產設施要全面實現超低排放;已簽訂產能轉移協議的鋼鐵企業,新上項目的生產設施要實現超低排放。
地煉行業:以加快建設煙臺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石化基礎原料和高端化工新材料,延長石化產業鏈,推動地煉行業實現煉化一體化、園區化、集約化發展。按照減量替代原則,提高壓減置換標準,大力壓減煉油產能。2020年年底前整合置換產能滿足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工程的需要。
焦化行業:實施“以鋼定焦”,優化現有產能,嚴禁新增產能,逐步將全省煉焦產能與鋼鐵產能比例調整到0.4左右。對于炭化室高度小于5.5米焦爐及熱回收焦爐,傳輸通道城市要于2019年年底前退出,其他城市要于2020年4月底前退出,壓減產能1686萬噸,企業戶數壓減到30家左右。退出產能不得用于省內產能置換新建焦化項目,堅決防止退出產能死灰復燃。
電解鋁行業:進一步提高電解鋁液、鋁加工材的精深加工比重,加快推動鋁產業鏈向終端產品、高端產品延伸。不斷提升電解槽產能水平,降低電解鋁噸鋁電耗,提升鋁精深加工率,增加噸鋁附加值。
輪胎行業:到2020年,在整體產能基本保持不變的基礎上,輪胎產業集中度、子午化率、品牌價值、質效水平明顯提升。2020年年底前,未取得排污許可證的斜交胎生產企業產能退出。
化肥行業:制定分年度產能壓減方案,對能耗高的老舊合成氨主要生產裝置和尿素主要生產裝置,按照產能退出任務,分年度予以拆除;逐步退出合成氨生產能力較小、無法實施潔凈煤氣化改造的氮肥企業。采用先進的煤氣化技術對現有固定床氣化裝置進行替代改造,加大對企業單位能耗、污染物排放等指標的核查力度,倒逼企業加快開展節能減排技術改造。
氯堿行業:各市要結合本地區行業和企業的不同情況,明確節能降耗目標和技術改造、產業優化、安全環保等路徑措施。對氯堿企業每年進行能耗審核,實行動態管理,按照單元噸堿能耗目標,倒逼企業對運行時間較長、能耗較高的電解槽進行改造。鼓勵氯氣在企業內消化或就地消化,嚴格管控氯氣長距離運輸銷售,消除安全環保隱患。引導產業縱向延伸與橫向耦合拓展,積極推進鹽化與石油化工、煤化工、氟化工融合發展。
(七)大力發展“四新經濟”。制定實施推動智能化技術改造計劃,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現代服務業等“四新經濟”,加快培育新動能,縮短新舊動能轉換“空籠期”。通過零增地智能化技改政策撬動,充分發揮市場決定作用,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攻方向,運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材料、新模式,改造提升十大傳統產業,大力推進“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為推動傳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八)完善海洋產業體系。編制全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聚集打造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海洋產業集群。制定加快全省現代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著力解決金槍魚、海帶等主要海產品加工粗放、附加值低等問題,提升水產品精深加工檔次和水平。加快海水淡化專用膜及關鍵裝備和成套設備自主研發,推進海水淡化產業快速發展。制定全省海洋生物醫藥三年推進計劃,推動海洋生物醫藥企業集群集聚發展。出臺全省智慧海洋三年推進計劃,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智慧化水平。積極做好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工作,集中扶持建設一批具有創新性、引領性的海洋牧場試點項目。
(九)優化空間布局。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要求,在全省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科學劃定城鎮、農業、生態三類空間,明確管控要求,合理控制整體開發強度。整合主體功能區規劃、國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海洋功能區劃等,構建“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排污總量指標減量替代辦法,通過實施“上新壓舊、上大壓小、上高壓低、上整壓散”及清潔生產、污染治理、技術改造升級等,騰出排污總量指標,用于新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加強規劃引導和行業準入(規范)管理,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引導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升級,降低產能改造成本,提高運營效率。
(十)提升園區集約發展水平。嚴格執行《山東省化工投資項目管理規定》,嚴密工作程序,嚴把準入關口,原則上新建、擴建化工投資項目必須進入化工園區、專業化工園區和經省政府認定的重點監控點。全面開展化工企業“三個一批”行動,堅決將劣質企業清理出市場,為高端產業發展騰出空間。實施智慧化工園區建設工程,圍繞生產流程、科技創新、供應鏈管理等建立智慧化信息管理服務平臺,打造綠色、安全、智慧化工園區。加強園區績效考核,對發生重大及以上突出環境事件或生產安全事故的園區和監控點,一年內暫停辦理除安全隱患整治和環境污染治理項目以外的新建、擴建項目相關手續;情節嚴重的,撤銷園區或重點監控點資格。加快城市建成區、重點流域重污染企業和危險化學品企業搬遷改造或關閉退出,落實保障政策,確保企業搬遷改造工作取得預期效果。
(十一)持續實施“散亂污”企業整治。鞏固全省“散亂污”企業整治工作成果,堅決杜絕“散亂污”企業項目和已取締的企業異地轉移、死灰復燃。根據產業政策、產業布局規劃,以及土地、環保、質量、安全、能耗等要求,按照國家“散亂污”企業及集群整治標準,列入清理取締類的,確保嚴格落實“兩斷三清”要求;列入整合搬遷類的,按照產業發展規模化、現代化原則,搬遷至工業園區并實施升級改造;列入升級改造類的,樹立行業標桿,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全面提升污染治理水平。建立“散亂污”企業動態管理機制,對清單外新發現的“散亂污”企業,按照“發現一起、處置一起”的原則,對用地、工商、環保手續不全、難以通過改造達標的企業予以關停。
(十二)實施秋冬季重點行業差異化錯峰生產。實施秋冬季重點行業差異化錯峰生產,加強對重點高排放行業企業季節性生產調控。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各市組織差異化錯峰生產的行業、企業清單及調控時段的指導。
三、聚焦煤炭消費壓減,加快調整能源結構
(十三)進一步壓減煤炭消費量。嚴格執行全省煤炭消費壓減工作總體方案要求,按照“誰用電、誰承擔煤炭消費”的原則,完成到2020年年底壓減煤炭消費3700萬噸的任務。壓縮存量消費,繼續開展煤電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工作,促進煤電結構優化調整。2020年年底前,全部淘汰一段式煤氣發生爐,7個傳輸通道城市淘汰爐膛直徑3米以下燃料類煤氣發生爐。因地制宜規劃建設熱電聯產項目,優先發展背壓式熱電聯產機組;按照“以熱定電”原則和調峰調頻情況,安排優先發電計劃,調動機組靈活性改造和節能升級改造積極性。
(十四)加快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構建有利于清潔能源消納的體制機制,研究制定全省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保障機制實施方案,促進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繼續推動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開發利用,積極推進已核準有效期內的陸上風電項目、已納入規模的光伏發電項目、平價上網項目、采煤塌陷地光伏發電示范工程建設,適時啟動海上風電開發。到2020年年底,力爭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3400萬千瓦。加快文登、沂蒙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推動濰坊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實現泰安二期抽水蓄能電站核準。探索解決地熱能資源富集區與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高度重合及油氣礦業權與擬設地熱采礦權重疊等問題,推進地熱能源合理開發利用。
(十五)加強儲氣能力建設。進一步優化調整全省儲氣設施規劃建設方案,加快項目審批、建設,壓實地方政府和城燃企業主體責任,通過合建、代建、租賃、購買等方式達到儲氣能力建設要求。加快儲氣設施建設步伐,積極推進沿海LNG接收站規劃建設。積極爭取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三大油氣公司增加天然氣供應。
(十六)加大電力供應力度。深入開展煤電發展規劃研究,有序推進大容量高效燃煤公用機組建設,提高清潔高效機組比重。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安全穩妥推進榮成高溫氣冷堆和228示范工程項目建設,積極推進海陽核電后續項目建設。積極爭取省外來電,提高“外電入魯”中可再生能源電量比重。協調加快“蒙電入魯”配套電源建設,積極爭取將“隴電入魯”通道納入國家能源規劃。
(十七)強化清潔取暖工作。加大散煤替代工作力度,按照“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則,科學有序推進清潔取暖工作。科學推動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在供暖領域的推廣應用。2020年采暖季前,在保障能源供應的前提下,7個傳輸通道城市的平原地區基本完成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到2020年,全省平均清潔取暖率達到70%以上,其中,20萬人口以上城市(縣城)基本實現清潔取暖全覆蓋。
四、聚焦多式聯運,加快調整運輸結構
(十八)提升鐵路運輸能力。加快推進鐵路既有線改造項目、支線項目、專用線項目及快速鐵路網絡、國際班列、高鐵快運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強鐵路物流基地建設,不斷提升鐵路運輸能力。強化政企對接合力,加強與重點鐵路企業的溝通,對接地市、港口、企業增量計劃方案,持續推進“公轉鐵”。推動鐵路盯港抓礦,發揮主力貨源骨干作用,確保“煤油礦集”四大主力貨源增量。開展路港城聯動活動,對接重點企業客戶,挖掘海鐵聯運市場,實現地、港、路、企多方互惠合作,推動提升沿海港口集裝箱鐵路集疏運比例。
(十九)加強柴油貨車監管。嚴格執行全省促進國三營運柴油貨車淘汰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全力推進任務指標下達后的淘汰工作。調整完善公路超限檢測站布局,完善路面執法網絡,加強普通公路、高速公路、貨運源頭等區域在用柴油貨車的聯合執法檢查。保持交通領域黑惡勢力嚴打態勢,集中破獲一批為超限超載貨車非法“帶路”的典型案件。做好外省入魯不符合排放標準重型柴油貨車勸返、查緝工作。推進全省黑煙車抓拍系統建設,增加系統覆蓋面,織密管控網絡。
(二十)強化油品質量和風險管控。發揮相關職能部門作用和石油公司點多面廣優勢,全面摸底排查“黑加油站點”。按照屬地和網格化管理原則,依法嚴厲查處“黑加油站點”。以柴油車用油品和車用尿素為重點,強化車用油品和車用尿素生產、銷售環節質量監管,保障油品質量監督工作經費,加強油品質量快速檢測能力建設,嚴厲打擊生產、銷售環節油品質量違法行為。對煉油企業,省級每年監督抽查要實現100%全覆蓋;對加油站,市、縣兩級每年監督檢測要實現100%全覆蓋。到2020年,車用油品和車用尿素生產、銷售環節質量抽檢全省總體合格率達到98%以上。加大加氣站和液化氣使用安全監管力度,按照屬地管理原則,著力構建燃氣安全區域管理網絡,形成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燃氣安全監管體系。
(二十一)實施多式聯運提速行動。按照“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原則,構建覆蓋全省港口、鐵路、公路、航空等部門多式聯運全鏈條的信息服務平臺,逐步實現多式聯運業務一站式辦理和貨物全程追蹤,為運輸企業提供基礎信息支撐。加快小清河復航等工程建設。充分發揮企業聯盟作用、示范工程引領作用,發掘培育更多組織模式新、發展前景好、效果效益突出的多式聯運企業群體,挖掘市場潛力,釋放規模效應。
(二十二)大力發展智慧交通。推進網絡平臺道路貨運監管系統等交通物流信息平臺建設,認真開展網絡平臺道路貨物運輸經營管理,加快與國家系統對接接口的開發,優化和完善數據對接標準,提升數據質量,提高公路運輸效能。完善全省綠色循環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持續改善全省交通用能結構,提高交通能源利用效率和運轉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五、聚焦減量增效,加快調整農業投入結構
(二十三)降低化肥使用量。加強水肥一體化技術宣傳、普及,提高節水節肥、綠色生產意識,提升水肥一體化技術指導服務和應用水平,推進實施水肥一體化工程項目。組織實施耕地質量保護提升和化肥減量增效項目,全覆蓋開展測土配方取樣化驗,強化技術指導,調整、發布農作物配方,擴大配方肥應用面積。2019年落實化肥減量增效示范縣20個,建設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24萬畝。發揮專家指導組的作用,加強對耕地質量保護提升和化肥減量增效巡回指導。2020年,安排50個縣開展耕地質量保護提升和化肥減量增效項目施肥情況調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配方肥應用面積達到6000萬畝,不斷提升化肥利用水平。
(二十四)減少農藥使用量。實施農藥技術創新、農藥生產轉型升級、科學選藥用藥示范、農藥包裝廢棄物收集處置、農藥產品可追溯平臺建設、農藥監管執法規范化“六大”行動。到2020年,爭取進入化工園區或專業化工園區、化工重點監控點的化學農藥原藥生產企業達到60%以上,農藥質量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農藥利用率提高至40%以上,在農業病蟲害發生平穩情況下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比2015年下降10%以上。
(二十五)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深入開展綠色防控關鍵技術研究,加快技術組配集成,建立完善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總結推廣全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耕地質量提升計劃農藥殘留治理、蜜蜂授粉與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果菜茶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示范縣創建項目等成功經驗。積極推廣全省生態循環農業技術,不斷擴大使用面積。廣泛調動各級農業推廣機構和涉農企業積極性,帶動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和農藥減量控害工作開展。
(二十六)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加大精準施藥技術和新型高效植保機械推廣應用力度,提升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裝備能力和服務水平,為農藥科學使用提供技術和裝備支撐。結合重大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工作,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工作開展,不斷擴大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面。規范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預警,及時發布預報警報,制定主要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意見,指導開展科學防治。強化統防統治技術培訓,提高科學安全用藥水平。
(二十七)增加有機肥使用量。組織實施果菜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項目,完成沂源縣等12個縣開展果菜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選擇堆肥還田、商品有機肥、果園生草等模式,建成示范區面積15萬畝。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混合堆漚、沼渣沼液、生物反應堆及商品有機肥等技術模式,確保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取得實效。加強全省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把全省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區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糞污綜合利用率作為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情況的考核指標。到2020年,全省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區糞污處理設施配建率達到100%,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1%。
(二十八)加快推進農膜回收工作。加大推廣使用0.01mm以上標準地膜力度,支持研發和示范推廣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組織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聯合攻關,探索農膜污染防治新模式、新途徑。開展全省農膜應用與殘留情況調查評估,摸清全省地膜使用與殘留底數。開展地膜殘留預警監測,推進實現農膜監測預警工作的常態化和規范化。開展全生物降解地膜試驗示范,探索地膜污染防治新途徑。加強宣傳,引導農民規范使用標準地膜、積極參與地膜回收。
六、組織保障
(二十九)加強組織領導。省“四減四增”工作推進專班調整由省政府辦公廳牽頭,協調推進解決重要問題和重點事項;省生態環境廳具體負責做好工作專班日常工作。根據工作需要,從相關部門抽調人員,充實加強專班工作力量。各級各有關部門既要各負其責,又要全力配合,齊心協力推進“四減四增”工作開展,確保取得扎實成效。
(三十)明確職責分工。關于黑加油站點查處工作,由省商務廳牽頭,省公安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應急廳、省生態環境廳、省交通運輸廳、省自然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等部門配合。三年行動方案中關于車用油品、車用燃氣和車用尿素質量抽檢工作,調整為車用油品、車用尿素質量抽檢工作,由省市場監管局負責。關于在用油品溯源機制工作,由省生態環境廳牽頭負責,省市場監管局、省交通運輸廳、省公安廳等部門配合。其他工作職責分工按照《關于明確“四減四增”工作任務分工的通知》(魯四減四增專〔2019〕13號)執行。
(三十一)強化分析研判。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盯緊盯實指標任務,加強對任務目標指標的調度和分析研判,對已經完成的任務目標指標,要持續跟進,鞏固成果;對發現“四個結構”調整中的問題和短板,要強化措施,及時督辦,有力推進,確保2020年年底全面完成各項任務目標。
本方案與《山東省加強污染源頭防治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任務目標指標不一致的,以本方案為準。
單位名稱:山東省特種設備協會賬 號:1602023919200059151開 戶 行:濟南工商銀行趵突泉支行稅 號:51370000MJD6177755
聯系地址:濟南市華能路89號山東質監綜合服務大廈2樓205室郵政編碼:250100 傳 真:0531-55692988綜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訓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評 審 部:0531-88023938 學術交流部:0531-8802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