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热re99-国产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首-国产热の有-国产热久久精-国产热无码手机-国产人a片在

政策法規

相關推薦

政府文函

首頁 > 政策法規 > 政府文函 > 正文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山東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魯政發〔2017〕7號)

2017.03.24來源:

摘要:山東省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山東省“十三五”戰略性 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山東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17年3月9日 (此件公開發布)


山東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我省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筑經濟增長新動能,加快經濟文化強省建設,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要支撐和帶動作用。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根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十二五”期間,我省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醫藥和生物、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海洋開發、高端裝備制造等“四新一海一高”六大產業快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對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發展支撐作用顯著增強。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獲批建設,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青島國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威海國家淺海海上綜合試驗場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成,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數量全國第一,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大創新工程和研發計劃。浪潮天梭K1高端容錯計算機、康平納筒子紗數字化車間、盛瑞前置前驅8檔自動變速箱(8AT)、三角巨型工程子午胎等一批新興技術獲全國科技進步一等獎,海洋、生物、高端裝備、新材料等產業規模居全國前列,形成了一批影響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產業集聚區和創新型產業集群,具備了向更大規模壯大的堅實基礎,孕育了向更高層次爆發突破的新動能,為“十三五”加快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同時,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也面臨一些瓶頸和問題:產業整體規模仍然偏小,引領支撐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部分領域核心技術缺乏,創新能力仍不夠強;中低端產品比重較高,產業結構仍不盡合理;高層次人才團隊偏少,智力支撐有待增強。對此,必須保持清醒認識,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統一,準確把握未來一段時期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加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未來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持續推進“能源新政”“綠色技術”“低碳經濟”“工業4.0”等發展戰略,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仍將蓬勃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有望保持快速發展,逐步成為各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復蘇振興、搶占競爭制高點的重要突破口。我國“一帶一路”“創新驅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雙創”等重大決策部署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營造了更優的政策環境,“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提供了歷史性機遇。同時,相關產業深度交叉融合發展,涌現出智能制造、數字創意、綠色低碳等新的產業發展方向。

  二、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引領創新發展、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新材料、現代海洋、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7大產業為發展重點,以創新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重大項目帶動、市場消費拉動、開放拓展空間、多元投融資、人才隊伍建設、協調組織推進等措施為保障,著力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向規模化、綠色化、集聚化、國際化、服務化發展,培育一批先導性產業、支柱性產業,著力打造環渤海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地,成為全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策源地和示范區。

  (二)發展原則。

  1.市場需求,政府引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注重市場化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需求為引領,自主選擇發展路徑和方向。政府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和普惠性政策,鼓勵創新、適度監管,優化調控指導方式。

  2.技術支撐,創新驅動。選擇優勢領域,構建企業主導的協同創新平臺和創新機制。聚焦可能產生革命性突破的技術方向,開展基礎性、引領性、標志性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推動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3.重點突破,開放發展。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明確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培育差異化的特色優勢產業,打造若干核心節點和發展高地,塑造競爭新優勢。緊抓“一帶一路”和中國—阿拉伯國家網上絲綢之路建設等戰略契機,高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加快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全球布局。

  4.鏈條延伸,集聚帶動。充分發揮創新骨干企業的龍頭帶動作用,帶動打造“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群,形成分工合理、協作密切、特色鮮明的產業鏈。依托高技術產業基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試點區域等載體,培植一批規模優勢突出、創新能力強、示范帶動作用大的產業聚集區。

  (三)發展目標。

  1.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6%,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新材料、現代海洋、綠色低碳等6個產業產值規模均超過5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帶動高質量就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2.自主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到2020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3%左右,重要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5%。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等載體支撐作用增強,授權發明專利數量年均增長20%以上,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自主技術、產品和品牌。

  3.競爭優勢大幅增強。到2020年,培育形成100家以上創新型骨干企業,壯大一批機制靈活、創新突出的中小微企業,打造一批技術含量高、核心競爭力強、特色優勢明顯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參與國內外分工的層次不斷提高,部分重要領域由跟跑、并跑向領跑轉變。

  4.發展環境更加優化。到2020年,全省有利于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支持創新、市場、開放、人才等關鍵環節的政策體系更加健全,形成綜合要素資源匯聚的優良生態環境。

  三、重點發展產業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緊跟網絡強國、“互聯網+”、大數據等國家戰略,重點推進網絡基礎設施、高端整機、核心應用軟件、物聯網等核心技術的開發、應用及產業化,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相關領域協同跨越發展,打造互聯、融合、智能、安全的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全方位拓展網絡經濟新空間。到2020年,全省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達到4900萬個,第三代移動通信(3G)/第四代移動通信(4G)基站規模達到30萬個,第五代移動通信(5G)啟動商用服務, 省內主要商業網站、教育科研網站和政府網站支持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

  1.高速寬帶網絡。

  推進固定寬帶網絡升級。推動全省城鄉光纖網絡深度覆蓋和速率提升,城市家庭普遍具備每秒1000兆比特(1000Mbps)以上接入服務能力,農村家庭普遍具備100Mbps接入能力。推進超高速、大容量光傳輸技術應用,升級骨干傳輸網,大幅提高城域網和骨干網出口帶寬,提升高速傳送、靈活調度和智能適配能力。

  加快建設泛在先進的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加快推動4G網絡布局和商用發展,完善農村4G基站鐵塔等寬帶網絡基礎設施,促進城市和農村無線寬帶網絡協調發展,實現4G網絡深度和廣度覆蓋。積極開展5G聯合研發與試驗,研發基于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的移動互聯網高性能內容分發、多媒體彩信、移動搜索、位置服務等特色移動通信服務;加快基于互聯網協議第四版/第六版(IPv4/IPv6)技術過渡的骨干網和接入網改造。

  完善提升廣播電視網。加快廣播電視網核心網、接入網和服務網絡建設,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核心技術,開展基于廣播電視網的電視終端音視頻服務、數據及互聯網信息服務、移動多媒體服務及衛星直播電視服務等特色服務。

 


  加快三網融合進程。全面加速有線電視網絡的雙向化升級改造,推進廣電、電信業務雙向進入,加快三網融合。持續推進和提高有線電視數字網絡的覆蓋范圍、承載能力和綜合業務支撐能力。加快推動交互式網絡電視(IPTV)集成播控平臺與IPTV傳輸系統對接。發展基于4K視頻融合業務等新興業務,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調發展。制定完善地方性法規,參與三網融合的國家標準體系研究。

  2.高端整機。

  大力發展高端計算機設備。推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服務器、海量存儲等云計算基礎設備和適用于云計算的終端設備、高端服務器產業化,鞏固發展我省高端服務器的領先地位。著力開展云計算基礎裝備技術和產品研發,加快高端容錯計算機、融合架構服務器、大數據存儲設備、網絡操作系統技術和產品研發。重點發展具備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高端服務器和高密度、低成本的通用型服務器、大容量存儲服務器。積極發展特種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等行業專用計算機產品。大力推進可信計算、數據安全、網絡安全等信息安全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

  加快發展高性能集成電路。依托骨干企業和國家集成電路設計基地,豐富知識產權(IP)核和設計工具,突破關系國家信息與網絡安全及電子整機產業發展的核心通用芯片。加快發展封裝測試,研究開發集成電路系統封裝、芯片倒裝焊、球柵陣列封裝等先進封裝技術,擴大產業規模。吸引有實力的國際大企業來魯建設高水平集成電路研發中心和生產線,完善產業鏈配套。

  3.高端軟件。

  積極發展基礎軟件。整合推動基礎軟件上下游一體化發展,形成一批開源社區,提升基礎軟件集成應用水平。加大自主基礎軟件應用推廣力度,爭取在服務器操作系統、大型數據庫、中間件等產品領域,取得產業化突破。圍繞云計算等新興計算環境,重點突破云安全操作系統、云計算中間件研發和應用。

  加快發展工業軟件。圍繞研發設計數字化、裝備制造數字化、生產過程自動化和管理信息化,豐富工業軟件產品體系,完善工業軟件產業鏈。以汽車工業、現代裝備制造業為突破口,提高自主工業軟件的市場占有率。支持軟件企業與工業企業聯合,培育一批在國內領先的工業軟件大型企業。

  大力發展信息安全軟件。加強基于國產芯片的安全加固技術研究和突破,推動國產密碼技術的規范化和產業化。加強面向三網融合、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信息安全技術研發,著力發展高性能防火墻、高性能統一威脅管理系統(UTM)、入侵檢測系統(IDS)、高性能入侵防御系統(IPS)、高性能安全隔離與信息交換系統。加強基于國產密碼算法的安全芯片、安全數據庫、安全中間件研發和應用。

 


  4.新業態新應用。

  促進大數據產業發展。實施大數據戰略,突破大數據關鍵技術和產品,培育大數據服務業態,完善大數據產業生態體系。重點圍繞數據采集、整理和分析,實現數據集聚增值,形成適應不同類型的主體數據庫,打造大數據資源平臺。培育一批能夠提供互聯網、物聯網、服務外包、電子商務、移動應用程序(APP)等大數據增值應用和衍生服務骨干企業。加快推進大數據創新應用,深化大數據在政務、工業、農業、民政、旅游、交通、質監、警務、教育、健康醫療、就業及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的應用。

  加快推動云計算應用。依托浪潮、拓普網絡等骨干企業,打造一流的云計算產業鏈,形成2-3個云計算產業基地和產業集群。引導推動傳統電信運營商和數據中心向云計算模式轉型升級,探索按云服務付費的新型商業模式,提升資源利用率和輻射服務范圍。加強云計算技術與物聯網、下一代互聯網、三網融合、移動計算的融合,運用云計算技術進行產品和服務模式再創新。

 


  大力推廣物聯網技術。提升自主研發、產業保障和核心技術掌控力,在射頻識別(RFID)、傳感器及節點、應用軟件、高端集成、服務應用以及網絡通信、云安全等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物聯網產品系列,建立較為完備的物聯網標準體系和專利體系。充分發揮物聯網產業聯盟橋梁紐帶作用,推動物聯網產業鏈共性技術和重點產品的研發制造,促進物聯網與工業、農業、交通、能源等行業領域深度融合。

  加快地理信息產業發展。加強地理信息技術領域前沿和關鍵技術攻關,研發綜合導航定位、移動測量、虛擬現實、網絡地理信息系統及地理信息綜合處理等核心技術,推進技術成果產業化。拓展地理信息在地下空間、大氣治理、海洋資源開發、生態空間等方面的技術創新和綜合應用,重點在信息、環保、健康、旅游等產業中形成一批領先的地理信息綜合應用服務平臺。加快發展北斗導航應用產業,打造集硬件生產、軟件開發、系統集成、物聯網位置服務為一體的北斗產業體系。

  (二)生物產業。瞄準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等前沿技術方向,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等產業,建設技術先進、產業密集、特色明顯、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全國重要生物產業集聚地。到2020年,力爭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達到20家,產值過百億元企業達到10家。

  1.生物醫藥。

  加快生物技術藥物創新和產業化。推進高通量測序、基因編輯、微流控芯片等先進技術研發,促進新型抗腫瘤、抗病毒感染、抗細菌感染、心腦血管疾病等創新藥產業化。發展基因工程藥物、疫苗、新型抗體、適配子藥物、干細胞、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CAR-T)等生物藥物及治療產品。促進高技術高含量生物類似藥發展,提高患者藥物可及性。推動抗體/多肽-小分子偶聯、生物大分子純化、靶向制劑等關鍵技術規模化應用,加快高端藥物產業化。

  加強化學創新藥物的開發和研究。瞄準市場潛力大、臨床急需、國外專利即將到期的新興藥品,加快開發一批化藥首仿品種。穩定發展普藥,推廣緩控釋、透皮吸收、粘膜給藥、靶向給藥等新型藥物制劑技術,加快發展抗腫瘤、糖尿病、精神神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胃腸道用藥等藥物。大力發展醫藥配套中間體生產,延伸產品產業鏈。加快推廣膜分離、酶法、生物轉化等化學原料藥綠色制備及清潔生產新技術,推廣藥品智能化生產、藥品質量控制等先進技術。

 


  加快現代中藥產業升級。依托中藥飲片、口服液等中藥骨干企業,加強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等中醫藥防治和新藥研發,積極推廣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離、超臨界萃取等技術應用,推動中藥現代化。支持發展金銀花、銀杏、丹參、桔梗、牡丹、玫瑰、西洋參、藥用食用菌、驢皮等道地藥材基地,提升道地藥材種植管理規范和生產規模化、標準化水平。按照療效確切、安全性高、有效成分明確、作用機理清晰的方向,積極推動現代分離純化、中藥飲片加工炮制與質量控制等技術研究,研制現代化中藥產品。發揮中醫藥在養生保健產業中的作用,加快發展中藥保健品、功能食品、保健飲品、藥酒、藥妝等健康產業,促進中醫藥與健康養老、旅游文化等融合發展。

  2.生物醫學工程。

  加快生物醫學工程高端產品開發,推動組織工程與生物技術融合創新,發展個性化人工器官和器械增材制造(3D打印)產品。推動開展植介入醫療器械、高性能醫療設備、骨科植入材料、心臟介入器械、藥物涂層支架開發及推廣。開發高性能醫療設備與核心部件,重點發展高品質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腫瘤診療裝備,推動新型醫療設備向網絡化、數字化、移動化方向發展。推動基因檢測發展,研發新型診斷試劑產品。

  構建智能診療體系。開發大數據云端和個人終端相結合的可穿戴健康監測技術,發展移動醫療服務應用,構建網絡化、數字化、移動化智能醫療服務體系。加快推進人工腎、人工關節、血管支架、腫瘤放療一體化設備、血液分離凈化器等示范應用。

 


  3.生物農業。

  構建生物育種創新發展體系。加強轉基因技術研發和監管,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慎重推廣。加快分子遺傳標記、遠緣雜交、單倍體誘導、組織培養等高新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基因圖譜、克隆、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高新技術的研發應用,加快地方優良品種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果蔬、苗木、花卉良種。支持生物質能源植物、生物質化工原料植物、邊際性土地高產植物品種培育。

  推動農業生產綠色轉型。開發安全高效的多聯多價疫苗、活病毒(細菌)載體疫苗、核酸疫苗等,建立新型生物獸藥產品研發和規模化綠色生產工藝。加快高效、低毒、無污染生物農藥新產品的研制與推廣應用,重點發展細菌、真菌、病毒類生物殺蟲劑,植物、微生物次生代謝物生物農藥,高靶向與可控釋生物農藥新制劑。發展可替代抗生素酶制劑、抗菌肽、益生素、氨基酸、免疫增強劑等新型綠色生物飼料產品。

  4.生物制造。

  加快生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開展微生物發酵、催化劑、工業酶制劑、天然產物有效成分分離提取等新技術,提高生物制造與檢測水平。加強高效工業用酶制劑、氨基酸、木寡糖、低聚異麥芽糖、聚乳酸、赤蘚糖醇產品的開發。推進生物工藝在化工、醫藥、食品、紡織、冶金、能源等領域產業化應用。

  (三)高端裝備產業。順應裝備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國際化發展趨勢,著力提升高端裝備業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建成全國重要的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1.智能裝備。

  提升高端數控機床比重。加快整機數字化、智能化應用技術研發,重點發展大型高精密數控機床,精密化、高速化、工序復合化專用機床,以及重型、超重型數控機床等產品,提高高端數控機床開放性和聯網管理性能。突破數字化設計、動態誤差補償等核心技術,提升設備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研制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電機、高精密主軸、軸承、專用加工刀具、光柵等主要功能部件及關鍵應用軟件,提高數控產品的精密、高速、高效、柔性。

  大力發展機器人。研發機器人及核心零部件新產品,重點開展系統集成、設計、制造、試驗檢測等核心技術研究,開發伺服電機、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末端執行器等關鍵零部件。大力發展焊接、組裝、巡檢等各類工業機器人及專用控制器。圍繞醫療康復、家庭服務、救援救災、能源安全、公共安全等領域,加快發展服務機器人。

  加快開發高檔儀器儀表。推動發展自動化控制系統、在線分析儀表、機械裝備功能檢測設備、科研檢測分析儀器、食品化學及醫療檢測儀、石油地質勘探儀、煤礦安全監測系統、環境保護檢測儀、電力電子監測儀器等先進儀器設備,鼓勵開展微機電系統(MEMS)、智能變頻電動執行機構、智能閥門定位器、高可靠執行器等產品開發。加強儀器儀表核心智能芯片研發及產業化,逐步擴大自主芯片供給。加快研發絕緣、耐熱、耐壓、阻燃新材料,提高儀器儀表產品的可靠性。

  2.軌道交通裝備。

  提升先進交通裝備制造水平。圍繞高速、重載、大功率、輕量化,重點突破高速列車、地鐵等軌道交通車輛制動與驅動系統、牽引與控制系統、輪軌等關鍵技術。適應高寒、高熱、高風沙、高濕、廣域等不同地域特征,面向新型城鎮化城際交通建設需求,研制綠色環保、高速智能、安全可靠動車組,研發基于以太網的網絡控制系統、智能駕駛技術、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分析的互聯網列車,形成新一代譜系化高速動車組。

  強化關鍵零部件和系統配套能力。開展低噪、低振動、節能產品,加強牽引系統、制動系統、高速輪對、高性能轉向架、齒輪箱、運控系統、儲能與節能系統、車鉤緩沖系統等,以及車輛車站機電設備、滅火系統、列車自動防護系統、列車自動駕駛系統等關鍵核心系統部件研發與產業化。研制綜合巡檢車、高精度測量車、高速軌檢車、鋼軌探傷車等系列產品。

  3.通用航空裝備。

  加快通用航空整機研發產業化。推動通用航空整機研發和集成技術研究,重點布局小型固定翼飛機、無人直升機等整機的研發制造,著力突破關鍵技術,提高自主化水平。

  提高通用航空產業配套能力。加快研發航空新材料和基礎元器件,逐步掌握鋁鋰合金、復合材料等加工制造核心技術,重點發展飛機雷達罩、高性能碳纖維、航空用中厚板等材料和設備。發展直升機零部件產業,以減速器、機身框架、飛行儀器、航空標準件的生產為重點,形成直升機配套零部件、設備、航材的生產能力。大力發展高可靠性、長壽命、環境適應性強、標準化、低成本的航空設備和系統,提升航空設備研制水平。

  提高通用航空服務業比重。推進航空配套服務體系建設,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配套服務能力。重點開展民機檢修和改裝、雷達罩維修、航空儀表維修、螺旋槳維修、零部件加工制造,發展通用航空整機及零部件的維修、大修及維護,加快發展航空配套服務產業,著力打造形成民用飛機維修服務基地。進一步加快發展多元化航空運營服務。

  4. 特種專用裝備。

  提高高端石油裝備比重。重點發展石油鉆采通用及頁巖油氣專用裝備、全液壓鉆機、模塊鉆機等裝備,以及地震儀、檢波器、隨鉆測量測井儀、電磁地質導向儀等勘探測錄裝備。提高大型壓裂成套裝備、固井車、壓裂管柱等固井壓裂裝備國產關鍵部件的使用比重。加大在線檢測、遠程自動控制、智能自動分析等技術應用,提高石油工程裝備的智能化水平。

  大力發展大型成套裝備。強化關鍵控制部件和系統集成技術研究,推動新型傳感、模塊化與嵌入式控制、系統協同、故障診斷與健康維護、高可靠實時通信網絡、特種工藝與精密制造等基礎關鍵智能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加快重點領域大型成套裝備產品研制,推動汽車焊接涂裝、食品加工、印染紡織、醫藥生產控制檢測包裝、冶煉鑄造、大型煤炭井下綜合采掘輸送、高速多功能印刷機械等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成套設備規模化生產。

  (四)新材料產業。順應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圍繞優勢領域,集中優勢資源,進一步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端產品,著力提高新材料的應用水平,構建支撐高端裝備制造和綠色發展,具有較強競爭力新材料產業體系。

  1.先進高分子材料。

  延伸聚氨酯產業鏈。加快單套20萬噸/年以上甲苯二異氰酸酯(TDI)產業化,實現特種異氰酸酯(ADI、XDI)、生物基多元醇等新型聚氨酯關鍵原料產業化。培育發展新型聚氨酯材料產業,鼓勵環保水性涂料及專用聚氨酯樹脂、高性能聚氨酯彈性體、生物基聚氨酯、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有機硅/環氧改性聚氨酯材料等研發產業化。

  加快高端含氟高分子材料產品研發產業化。布局完善產業鏈,重點發展氟涂料、氟樹脂、膜材料、新能源專用含氟材料、新型環保型氟碳涂料等系列高端功能型含氟產品。

  發展特種工程塑料及合成樹脂。重點支持聚碳酸酯及共混改性材料、超透光學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3D打印用高分子材料、特種尼龍等高性能工程塑料,以及高吸水性丙樹脂(SAP)等短缺型高附加值合成樹脂研發和產業化。

  2.無機非金屬功能材料。

  提升先進陶瓷規模。面向冶金、航空、化工、機械等應用行業,加快研發制造氧化硅陶瓷、碳化硅陶瓷等結構陶瓷產品。加快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能源交通等領域用超導陶瓷、電子陶瓷、生物技術陶瓷、光敏陶瓷等功能陶瓷產品。

  發展特種高端玻璃。研發適合不同氣候特點、光學性能固定、產品機械和化學耐用性好的高端產品,重點發展液晶平板顯示器(TFT-LCD)玻璃基板、太陽能玻璃等特種玻璃。

  3.高性能冶金材料。

  轉型發展特種金屬。重點發展精品型鋼板帶、優質管材、機械鋼、高品質不銹鋼和高強汽車板鋼、高耐蝕性能鋼、磁懸浮軌排、高強度船板鋼等新型優特鋼產品,加快發展釹鐵硼等高附加值稀土永磁材料,逐步提高特種高端金屬產品占比。

  擴大高強輕質鋁合金比重。面向大飛機、國防軍工、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領域需求,研發大型鋁合金型材加工工藝及裝備,重點發展高性能、高精度、大尺寸鋁合金、鋁鎂合金和鎢鋁合金等新材料,積極開發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及儲存罐體用鋁合金。

  積極發展高密度粉末冶金。開發高壓縮性鐵粉、軟磁材料粉、無偏析混合粉等高性能鋼鐵粉末新品種,以及粉末冶金汽車用關鍵零部件、低合金高密度粉末冶金結構件、高強度粉末冶金零部件等鋼鐵粉末冶金制品。

  4.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

  大力發展特種碳纖維。面向航空航天等重點領域需求,著力研發高彈性高模量的高性能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提高生產工藝穩定性和產品一致性。加快發展煤系瀝青基碳纖維、高強高模碳纖維產品,擴大碳纖維復合材料及制品的下游應用。

  推進高性能玻璃纖維發展。重點發展耐堿、低介電、扁平纖維、超細電子纖維及超薄電子布等功能玻璃纖維,加快研發智能、綠色的生產制造技術,推動高強高模玻璃纖維以及熱塑性復合材料產業化。

  布局發展前沿新材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和研發機構大力開展科技合作,積極參與量子、納米、智能、石墨烯、超導等新型材料的研究開發。密切跟蹤引進前沿新材料生產制造技術,推動建設前沿新材料產業化基地。

 


  (五)現代海洋產業。拓展海洋智能信息化及海洋服務業發展新空間,培育一批前瞻性產業,構建低消耗、低污染、高收益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鞏固擴大走在全國前列的優勢地位。

  1.智慧海洋。

  實施“透明海洋”工程,全面構建“智慧海洋”系統,提升海洋信息獲取手段。研制基于光纖傳感技術的海洋溫度、振動、應力監測裝備和海洋動力學環境監測裝備,實現對重要海洋參數的實時、精準、長距離、分布式監測。積極探索海洋信息組織管理、應用服務及共享模式,提升我省海洋信息資源的共享水平和服務能力。研發面向多源、異構、時序的海洋大數據管理技術,提高海洋數據分析和處理能力。

 

 

  2.海洋生物。

  加大海洋生物活性物質研究開發力度,利用生物提取與合成、基因工程、超臨界、納米、膜分離等先進技術,著力開發海洋新藥物、生物醫用材料、功能食品(保健品)、酶制劑、化妝品等功能性海洋生物制品。加快推進海洋藥物資源、醫藥研發、藥效學評價、安全性評價、中試孵化、臨床試驗、動物試驗、生物制品等創新平臺建設,完善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開發體系。實施海洋基因庫項目,建設全球最大的海洋綜合性樣本、資源和數據中心。

  3.海洋精細化工。

  利用海洋生物提取的殼聚糖、海藻多糖、硫酸軟骨素、膠原蛋白,開發無毒、可生物降解的醫用生物材料、藥物載體、表面活性材料、海洋生物質纖維材料、海洋防護、海洋環保材料、海洋防腐防污材料、海洋工程用高端金屬材料和高性能高分子材料。開發特種海洋防腐涂料系列產品,推進新型防腐防污涂料在大型海工裝備及島礁建設工程上的應用。圍繞軍工、紡織化纖、健康醫療、海洋漁業等產業需求,推進海藻纖維、甲殼素/纖維素復合纖維及功能材料產業化。

  4.海洋工程裝備。

  研究開發海洋觀測與監測關鍵裝備。依托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重點研究海洋復雜環境下的觀測傳感器、遙測遙感器等核心裝備。圍繞強化對海洋環境的智能化監測,大力開發海底觀測平臺、遠程探測雷達、遙感監測無人機、深海機器人等海洋監測設備。

  大力發展鉆采裝備和船舶。研究開發超大型油輪、5000標準箱(TEU)以上集裝箱船、豪華客滾船,打造國家特種專用造船基地。加快工程設計、模塊設計制造、配套設備供應、技術咨詢服務等專業化分包能力建設。重點突破海洋工程總裝建造模式、海洋工程產品海上試航調試、主流海洋石油鉆井平臺完整設計鏈流程等關鍵技術,發展自升式和半潛式鉆井平臺、浮式生產儲油裝置、深水海洋裝備系泊系統及成套設備等主力海工裝備。

  (六)綠色低碳產業。順應新能源技術應用系統化、模塊化、分布式方向,優化風能、太陽能布局,推動生物能的推廣應用。把握全球新能源汽車輕量化、智能化的科技發展趨勢,完善地方性標準規范和政策體系,推進純電動、混合動力及低能耗汽車技術創新。加快節能環保制造業與服務業聯動發展,促進形成綠色產業結構、綠色增長方式和綠色消費模式,助力“生態山東”和“綠色山東”建設。到2020年,建設30個循環經濟示范基地、300個示范企業,培育發展一批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企業。 

  1.新能源。

  高效發展風能。重點發展陸上3 兆瓦以上、海上10兆瓦以上大型發電機組,加快研發先進高效、應用廣泛的低風速風力發電機組,提升大尺度葉片、軸承、齒輪箱、控制系統、變槳系統、偏航系統等關鍵部件的自主化水平。發展風電機組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風電場功率預測、遠程監控、能量管理、區域集控系統,提升風能監測應用水平。到2020年,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400萬千瓦時,占全省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8.6%。

  優化發展太陽能。大力實施光伏“領跑者”行動和光伏扶貧工程,促進先進光伏產品應用和產業升級。提升熱利用的層次,重點發展大型中溫平板集熱器、選擇性吸熱體涂層材料、儲能材料和系統等產品。積極發展光熱發電產業,研發制造聚光場控制裝置、拋物面槽式吸熱管、塔式吸熱器、菲涅爾吸熱器、350℃以上高溫傳熱流體等先進技術和裝備。發展離網、微網、分布式并網及公共電網側并網光伏發電系統。到2020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00萬千瓦時,占全省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6.1%。

  推廣發展生物質能。鼓勵采用氣化、固化、碳化成型等聯產技術,用于秸稈集中供氣、供熱或供電。推動生物質能裝備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突出發展大型沼氣發電機組、低熱值生物質燃氣發電機組、高效低耗大功率壓縮成型機、規模化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產工藝和成套設備。提高生物液體燃料的供給水平,以燃料乙醇推廣為契機,研發生產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航空生物燃料、合成生物燃油的先進工藝和成套設備。到2020年,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30萬千瓦時,占全省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1.4%。

  2.低能耗與新能源汽車。

  發展新型電池和電控系統。重點發展鋰離子動力電池、鉛炭儲能電池等高端電池,加快燃料電池、氫能電池等新型電池研發及產業化。積極推進高性能、高可靠性動力電池生產、控制和監測設備創新,提升動力電池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鼓勵采取自主創新與集成創新相結合的方式,加快研發突破新一代新能源汽車電控技術,推進“雙80鋰電池”集中式管理系統、電動大巴鋰電池分布式管理系統、電動乘用車整車管理系統的商業化。

  壯大整車規模。推動由整車企業聯合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企業及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設低能耗與新能源汽車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以新能源汽車推廣示范為契機,依托中通客車等龍頭企業,研發制造續航里程更長、舒適性更優的新能源客車,建設配套體系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完善掛牌、保險等保障體系,推動安全、適用、便捷、低成本的低速電動車發展,著力滿足鄉村出行需求。推動國Ⅳ及以上低能耗發動機在重卡汽車的推廣應用,降低卡車排放水平。到2020年,建成聊城、臨沂、棗莊、濰坊、德州等一批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區,純電動轎車、載貨電動車等各類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00萬輛。

  3.高效節能。

  推進工業節能。開展余熱余壓余氣利用技術的研發及推廣,發展燒結及煉鋼煙氣干法余熱回收利用、火電廠煙氣綜合優化系統余熱深度回收、乏汽與凝結水閉式回收等節能工藝。推動焦爐煤氣制LNG、高爐煤氣富化提純裝備在鋼鐵、焦化等行業的示范應用。提升先進鍋爐窯爐技術,發展工業鍋爐等離子點火、燃燒自動控制調節、富氧/全氧燃燒等高效煤粉燃燒裝備,燃油、燃氣工業窯爐采用高溫空氣燃燒裝備。推動制造業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促進風能、大陽能與傳統能源的集成管控和有序應用。

  推動建筑節能。深入實施綠色建筑行動,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需求,研究開發高性能建筑保溫材料、光伏一體化建筑用玻璃幕墻等節能建筑材料與產品。完善提高綠色建筑標準規范,鼓勵采用節能建筑門窗、隔熱安全節能膜、屋面防水保溫系統等建筑節能新材料產品。鼓勵引導商業地產和工業廠房推廣綠色建筑,推進大型公共建筑、居民住宅開展節能改造,推廣鋼結構裝配式建筑,不斷提高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

  4.先進環保。

  提升環保裝備技術水平。發揮國家和省級節能環保示范企業的引領作用,研發制造廢水電催化氧化、活性炭厭氧生物流化床預處理、污水脫氮除磷、重金屬污水深度處理、有機廢水膜處理、臭氧水高級氧化還原降解等水處理關鍵裝備和材料。圍繞冶金、焦化、玻璃、建材、石化、化工、噴涂、包裝印刷、中小型燃煤鍋爐、移動交通設施設備污染源等行業廢氣污染治理,推進高效除塵、脫硝、脫硫、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高效煙氣脫硝催化劑及循環再生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與利用。 

  開發應用環保新產品。開發膜材料和膜組件、高性能防滲材料、高效金屬及陶瓷過濾器、離子交換樹脂、生物濾料、高效活性炭等環保材料。推動有機合成高分子絮凝劑、微生物絮凝劑等環保藥劑在油田開采、污水處理等領域的應用。鼓勵研發便攜、準確的在線連續監測設備,形成系列化的污水、廢氣、工業有機污染物、重金屬污染產品以及汽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設備等移動污染源在線監測設備產品。 

  5.資源循環利用。

  推動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開展重點產品及生產工藝綠色生態設計,編制并實施一批生態技術指引、生態產品設計標準、綠色產品評價體系。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鼓勵運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再生資源行業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研發煤灰空心微珠分級提取、煤矸石低溫活化礦井填充、煤矸石提取超細纖維造紙等技術和工藝設備,推進粉煤灰和煤矸石領域資源綜合利用。圍繞有效挖掘冶金廢渣寶藏,開發氧化鋁赤泥低成本脫堿、高鐵赤泥及赤泥鐵精礦深度選鐵、塵泥多金屬協同提取、鐵合金廢渣錳鉻硅資源梯級利用等先進技術和裝備,提高冶金廢渣的綜合利用率。到2020年,建立20個大宗工業廢棄物高附加值利用示范基地或工程。

 


  推動“城市礦產”和農村廢舊資源開發。研究開發城市生活垃圾滲透液膜處理、濃縮液處理處置、餐廚垃圾源頭油水分離等先進技術及裝備,提升無害化處理水平,提高生物柴油等高端產品得率。研發制造建筑廢物資源化再生裝備,推動再生無機料在道路工程中的示范應用。加快廢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體系建設,研究開發環保先進的貴/重金屬分離技術,培育壯大“城市礦產”經濟。結合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推行城鄉環衛一體化,實行“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的農村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布局建設一批村級廢舊資源回收中心,推動農機、農膜等生產生活廢棄物循環利用。到2020年,培育10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示范縣、30個再生資源利用示范園。

  (七)數字創意產業。以文化創意、設計服務為核心,引導支持數字創意產業領域的產品、服務、技術、模式、業態創新,實現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著力構建文化引領、技術先進、要素齊備、鏈條完整、結構合理、效益良好的數字創意產業發展格局。“十三五”期間,數字創意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5%以上,占GDP比重逐年提高。

  1.設計服務。

  大力發展高端化工業設計。面向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推動計算機集成設計制造、協同制造等先進技術應用,提高生產流程智能化設計水平。采用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3D打印等數字技術,加強整機產品和關鍵零部件的外觀、結構、功能等設計,提升產品質量、性能和附加值。整合企業、科研院所、中介機構等資源,謀劃布局一批行業設計服務平臺,支持領軍企業建設設計中心,為行業企業提供儀器設備、技術支持、數據分析、建模建庫等全流程服務。

  大力發展差異化消費品設計。圍繞白色家電、小家電、電子產品、家具家裝、服裝服飾、動漫影游及衍生產品等領域,開展產品定位、外觀形象、結構功能等方面設計,將更多創新設計融入產品本身,改善用戶體驗效果。提高家具家裝、服裝服飾類產品的設計研發水平,增強產品的藝術性、實用性、特色化。加大動漫影游及衍生產品的設計投入,提高產品的時效性、趣味性。

  大力發展特色化建筑設計。圍繞新型城鎮化發展需求,發展城市規劃設計、建筑設計、環境規劃設計、園藝設計和旅游設計,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完善功能分區,注重文化表達,突出城市文化特色。促進設計在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創建過程中的融合應用,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大力發展家居用品、裝飾材料、建筑材料等與室內裝修相關的設計研發,提高設計產品的舒適性、實用性、安全性,推動室內設計產業健康發展。

  大力發展精準化廣告設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提升企業營銷企劃、廣告創意、媒介投放等環節的精準度。積極發展二維碼廣告、手機廣告、智能終端廣告,創新商業模式和營銷模式。整合媒體資源,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進程,促進傳統媒體轉型升級。推動數字化音視頻、動漫、網絡等新技術在廣告領域的應用,促進廣告設計行業優化升級,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領軍企業,全面提升我省廣告業的品牌影響力。

  2.文化創意。

  實施“互聯網+文化產業”行動,以文化與互聯網融合創新為突破口,改造提升傳統業態,催生培育新型業態,激發文化發展活力和創造力。依托齊魯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運河文化、黃河文化、濱海文化、紅色文化、水滸文化等山東特色文化,重點挖掘魯中山區、膠東半島、京杭大運河沿線文化資源,打造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創意產品。實施文化產業發展“金種子”計劃,加快文化創意創新成果轉化,促進小微文化企業快速成長。強化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鼓勵傳統舞臺劇目、音樂、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文化、地方產品的數字化轉化,支持開發適宜互聯網、移動終端的數字文化產品。加快傳統出版企業轉型升級,打造集內容制作、出版、印刷、發行于一體的數字出版全產業鏈,大力開發數字圖書、數字報刊、數字音樂等數字內容產業。

 


  3.動漫影游。

  提升企業技術裝備水平與研發能力,增強新技術、新業態在動漫影游中的應用。推動特色文化資源與動漫影游產業的結合,大力開發原創漫畫、影視漫畫、網絡動漫等產品。積極開發以移動互聯網、智能終端等新媒體為載體的動漫產品。積極發展影視創作、拍攝、后期制作、發行放映、下游產品開發等產業,形成集制作、播放、版權轉讓、衍生品開發于一體的產業鏈。創新觀影模式,加大傳統影院改造力度,擴大數字影院規模和銀幕數量,培育壯大電影消費市場。

  四、創新動力

  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作為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組織實施重大創新工程,著力培育創新主體、集聚創新要素、優化體制機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大力推進前瞻性、戰略性關鍵技術攻關,持續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注入新動力。

  大力培育企業主體。實施創新百強企業培育工程,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造就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龍頭骨干企業,發揮對重大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投入的支撐作用。引導中小微企業走“專精特新”的路子,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細分領域深耕細作,研發掌握關鍵環節的高端技術,占領細分市場較大份額,成為行業“隱形冠軍”、“小巨人”。到2020年,年主營業務收入過百億元的大型骨干領軍企業超過100家,培育一批擁有自主先進技術的“高、精、尖”中小企業。

  著力建設重大研發平臺。面向制約產業發展的戰略性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大技術創新平臺。推動青島海洋與科學技術國家實驗室完善運行機制,強化與物探及勘探國家工程實驗室協同聯動,吸引凝聚一批國際知名的人才團隊,著力開展海洋氣候、海工裝備等重大技術研究。不斷完善提升深海基地、超算中心、國家綜合性新藥基地支撐作用。新增約1000家工程實驗室(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省級創新平臺,爭創50家以上國家級創新平臺。到2020年,國家級創新平臺總數超過260家、省級創新平臺超過3000家。

  強化產業創新中心建設。圍繞重點區域和產業發展需求,支持建設創新型城市和區域性創新中心。著力建設一批以優勢骨干企業、產業集聚園區或創新型城市為載體的產業創新中心,整合建立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協同創新平臺、成果轉移轉化平臺、創業孵化平臺,建設完善產業創新平臺體系,打造面向整個行業、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影響力的產業創新平臺,輻射帶動本區域、全行業創新發展。到2020年,爭創一批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培育20個省級重點產業創新中心。

  構建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省部會商重要事項落地,組織實施跨領域、跨區域重大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協同創新工程。充分發揮企業在創新中的骨干作用,支持企業牽頭提出研發方向、凝聚創新資源、自主實施投入,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協同創新機制。支持浪潮、萬華、濰柴、威高等大企業牽頭組建一批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省級重大產業創新示范聯盟。支持企業探索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四眾”開放式創新平臺建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前沿技術研究、新商業模式推廣和小微企業的孵化,形成骨干領軍企業引領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的新機制。到2020年,建成一批由企業、院校或科研機構主導的國家級協同創新平臺,組建一批省級重大產業創新示范聯盟。

 

  強化新技術供給能力。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組織實施重大技術創新工程。瞄準世界前沿、行業發展和轉型急需共性技術,靈活通過自主創新、引進創新、集成創新,加大核心技術的研發、攻關、儲備力度,持續開展面向產業應用的關鍵性、瓶頸性和產業共性技術的聯合攻關,形成源源不斷的新技術供給。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充分發揮山東省技術市場等技術轉移機構作用,推動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十三五”期間,全省授權發明專利年均增長20%以上,超過100項成果獲國家級獎勵。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營。實施知識產權強省戰略,引導企業加強知識產權前瞻性、戰略性布局,降低國外知識產權使用許可費支出。建立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可納入知識產權保護范圍的制度規則,切實強化商業秘密保護。對知識產權侵權違規行為實行懲罰性賠償制度,將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納入信用考評體系。積極培育知識產權中介機構和市場運營主體,完善專利代理人制度,提升知識產權價值和成果轉化效率。

  大力開展軍民融合創新。支持青島、煙臺、威海、臨沂等市建設軍民科技融合創新示范基地,著力開展軍民兩用技術研發、裝備研制。通過開展軍地技術研發合作、成果轉移,不斷提升新技術的“造血”能力,同時加快相關技術成果向社會經濟領域轉化,以大功率發動機、大型工程裝備、特種車輛、高性能精密計算機、先進儀器儀表、智能制造、核電裝備等高端裝備制造為重點,發展戰略性軍民融合產業。設立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爭取國家國防科研和產業化項目在我省落地,支持我省企業參與重大國防工程和設施建設。支持具備開放條件的軍工集團、軍工院校、科研單位來我省設立研發機構。

  五、保障措施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強化重大項目帶動、市場消費拉動、財稅金融支持、人才隊伍保障和組織協調推進,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共同引導市場主體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合力,共同推進。

  (一)強化項目帶動,提升產業規模組織實施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積極推進山東半島自主創新示范區、黃河三角洲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完善高技術產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的基礎設施,提高產業承載能力。規劃建設山東省藍谷區域創新中心等一批省級區域創新中心,推進區域創新資源的開放共享,打造形成特色優勢顯著的“創新谷”。落實智慧城市、寬帶山東、大數據等重大戰略,推進新一代網絡通訊、大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支撐能力。

  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篩選100—200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納入重大項目庫,開展定期調度協調,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充分發揮對行業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利用渝洽會、香港山東周等平臺,加強與全國工商聯對接,引進一批技術水平高、投資規模大、帶動作用強的重大項目。

  謀劃實施新業態新模式重大項目。圍繞 “互聯網+”十大領域,組織實施一批“互聯網+”行動項目,重點推進機械、汽車、輕紡、化工、冶金等行業實施一批智能化制造項目,實施電子政務、智慧海洋、高效物流等領域項目,推動電子商務、分享經濟等新業態發展,提高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化水平。

  (二)強化市場拉動,擴大市場占有率。

  大力實施政府應用推廣工程。建立政府部門采購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服務常態化機制,組織實施一批政府應用推廣工程,重點推廣產業化初期、社會效益高、市場接受度低的重大技術和產品,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服務的市場占有率。結合“中國制造2025”、精準扶貧等重大戰略,推進實施光伏扶貧、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工程等,培育消費新增長點。

  加快實施首臺(套)設備保險補償制度。立足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結合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制定符合我省產業發展實際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目錄,擴大企業參與范圍。落實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保險補償政策,降低投保成本,提高企業投保積極性。

  深入實施質量強省和品牌戰略。發揮省長質量獎示范帶動作用,支持企業努力提升研發設計、品牌創建、營銷拓展能力,積極注冊商標、申報專利及主導或參與制定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加強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檢驗檢測基地和專業檢測技術聯盟。強化國際交流合作,推動標準國際互認,支持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質量認證、境外注冊商標、境外收購等,打造國際化品牌。

  (三)推動開放合作,拓展發展空間。

  面向全球開放創新。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技術需求,支持高校、科研單位、企業與國外相關機構聯合開展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吸引跨國公司來魯設立研發中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通過自建、并購、合作共建等方式建立研發中心。充分利用中韓、中澳、中新等自貿區協定,主動對接,建立科技合作機制,承接自貿區開放合作溢出效應。

  探索推動國際合作園區建設。鼓勵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主導或參與建設國際合作產業園區。積極吸引有實力的國外企業到我省投資,創建各類專業化產業園區。遵循國際貿易規則,改革簡化審批流程,助推合作園區貿易投資便利化。

  (四)拓寬融資渠道,強化資金保障。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優化財政專項資金支出結構,以“創新券”、引導基金、專項資金等方式,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示范工程、創新中心和產業集聚區等載體支持。認真落實增值稅轉型、所得稅減免、進口設備免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

  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項目推介常態化制度,搭建銀企交流平臺,積極引導金融機構采取投貸聯動等新模式,進一步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提高中小企業融資能力,擴大融資規模。積極利用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和項目建設。

  支持企業擴大直接融資。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上市培育計劃,加強對擬上市企業的分類指導和培育,重點扶持和優先培育有條件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和“新三板”掛牌上市,積極推動規模大、實力強、前景好的企業開展境外上市融資。依托齊魯股權托管交易中心、青島藍海股權交易中心打造專業化中小企業投融資服務平臺。支持企業通過發行項目收益債、中小企業集合債券、可轉換債券、永續債券、綠色債券等方式融資。

  加快推動創業投資發展。充分發揮省級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作用,設立一批新興產業創投基金,重點投向早中期、初創期的創新型中小企業。加大黃河三角洲產業投資基金、半島藍色經濟發展投資基金等產業投資基金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力度。

  (五)實施人才工程,強化智力支撐。

  加強高層次人才及團隊引進。落實人才強省戰略和省委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實施更具競爭力的引才政策,完善“領軍人才+創新團隊”的人才引進模式,吸引海內外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帶領團隊來魯創新創業。完善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大力培養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及金融、管理等相關專業產業高端人才。對接“千人計劃”“萬人計劃”,實施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外專雙百計劃”,支持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團隊。

  加大復合型人才緊缺人才培養。健全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機制,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共建人才培養基地,開展復合型人才高端研修培訓和定向聯合培養。培育和傳承新時代工匠精神,健全企業、行業領域首席技師制度,重點打造山東省“金藍領”培訓品牌,不斷提

?

協會對公賬戶

單位名稱:山東省特種設備協會
賬 號:1602023919200059151
開 戶 行:濟南工商銀行趵突泉支行
稅 號:51370000MJD6177755

聯系我們

聯系地址:濟南市華能路89號山東質監綜合服務大廈2樓205室
郵政編碼:250100 傳 真:0531-55692988
綜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訓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評 審 部:0531-88023938 學術交流部:0531-88023907

手機網站

訂閱號

服務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会所 | av鲁丝一区鲁丝二区鲁丝 | 对白精彩国产在线视频 | 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东京热天码av一区 | 丰满熟妇人妻av无码区 | 午夜全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 | 91成人免费| 国产白袜脚足j棉 | 91在线一区二区 | 丰满少妇被猛烈进 | 波多洁野衣一 | 91久国产| 午夜av免费看涩涩无遮挡的漫画 | 成年黄页网站大全免费 | 99精品人妻视频一区 | 午夜一级黄片毛片 | 97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 | 国产91精品久久久天天 | 91精品手机国产在线播放 | 高潮娇喘抽搐A片无码黄 | 波多野结衣多次高潮三个老人 | 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国产 | 一区二区三区影院在线午夜 | 福利影音国产在线观看 |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 |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 | 国产sm系列在线观看 | www夜夜操wwwcom |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观看 | 国产爆乳美女娇喘呻吟 | 99久久久免费毛片基地 | 国产91精品丝袜一区二区漫画 | 动漫av纯肉无码av在线播放 | 91精品久久久久久综合五月天一级欧 | 波多一区 | 波多野吉衣av无码 |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久久受www免费人成 | 成年人网站 |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