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信部規〔2016〕22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有關中央企業,部屬有關事業單位: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工業綠色發展,我部制定了《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
工業綠色發展規劃(2016-2020年)
為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部署,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工業綠色發展,制定本規劃。
一、面臨的形勢
“十二五”時期,工業領域堅持把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把節能減排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技術改造,推廣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裝備和新產品,逐步完善節能減排工作體系,圓滿完成“十二五”目標任務。工業能效和水效大幅提升,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8%,實現節能量6.9億噸標準煤,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累計下降35%,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落后產能任務。工業清潔生產先進適用工藝技術大范圍示范推廣,開展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工業產品綠色設計推進機制初步建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規模穩步壯大,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五年利用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約70億噸、再生資源12億噸。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增長,2015年節能環保裝備、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服務等節能環保產業產值約4萬億元。
未來五年,是落實制造強國戰略的關鍵時期,是實現工業綠色發展的攻堅階段。資源與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推動綠色增長、實施綠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共同選擇,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也成為衡量國家制造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推進綠色發展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途徑。我國工業總體上尚未擺脫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發展方式,資源能源消耗量大,生態環境問題比較突出,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迫切需要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制造體系。加快推進工業綠色發展,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舉措,有利于推進節能降耗、實現降本增效,有利于增加綠色產品和服務有效供給、補齊綠色發展短板。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制造強國戰略,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高舉綠色發展大旗,緊緊圍繞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提升,以傳統工業綠色化改造為重點,以綠色科技創新為支撐,以法規標準制度建設為保障,實施綠色制造工程,加快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大力發展綠色制造產業,推動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全面發展,建立健全工業綠色發展長效機制,提高綠色國際競爭力,走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發展道路,推動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和諧共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標準引領。促進工業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研發推廣核心關鍵綠色工藝技術及裝備。加快完善工業能效、水效、排放和資源綜合利用等標準,依法實施綠色監管,引導綠色消費。
政策引導,市場推動。發揮政府在推進工業綠色發展中的引導作用,優化工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強機制創新,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強化企業在推進工業綠色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改造存量,優化增量。加快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升級,鼓勵使用綠色低碳能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淘汰落后設備工藝,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產生。積極引領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強化綠色設計,加快開發綠色產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全面推進,重點突破。著力解決重點行業、企業和區域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問題,充分發揮試點示范的帶動作用。積極推進新興產業和中小企業的綠色發展,加快工業綠色發展整體水平提升。
(三)發展目標
到2020年,綠色發展理念成為工業全領域全過程的普遍要求,工業綠色發展推進機制基本形成,綠色制造產業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和國際競爭新優勢,工業綠色發展整體水平顯著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升。工業能源消耗增速減緩,六大高耗能行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繼續下降,部分重化工業能源消耗出現拐點,主要行業單位產品能耗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部分工業行業碳排放量接近峰值,綠色低碳能源占工業能源消費量的比重明顯提高。
——資源利用水平明顯提高。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進一步下降,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進一步提高,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穩步上升。
——清潔生產水平大幅提升。先進適用清潔生產技術工藝及裝備基本普及,鋼鐵、水泥、造紙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平顯著提高,工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明顯下降,高風險污染物排放大幅削減。
——綠色制造產業快速發展。綠色產品大幅增長,電動汽車及太陽能、風電等新能源技術裝備制造水平顯著提升,節能環保裝備、產品與服務等綠色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綠色制造體系初步建立。綠色制造標準體系基本建立,綠色設計與評價得到廣泛應用,建立百家綠色示范園區和千家綠色示范工廠,推廣普及萬種綠色產品,主要產業初步形成綠色供應鏈。
專欄1 “十三五”時期工業綠色發展主要指標 |
|||
指 標 |
2015年 |
2020年 |
累計降速 |
(1)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 |
— |
— |
18 |
噸鋼綜合能耗(千克標準煤) |
572 |
560 |
|
水泥熟料綜合能耗(千克標準煤/噸) |
112 |
105 |
|
電解鋁液交流電耗(千瓦時/噸) |
13350 |
13200 |
|
煉油綜合能耗(千克標準油/噸) |
65 |
63 |
|
乙烯綜合能耗(千克標準煤/噸) |
816 |
790 |
|
合成氨綜合能耗(千克標準煤/噸) |
1331 |
1300 |
|
紙及紙板綜合能耗(千克標準煤/噸) |
530 |
480 |
|
(2)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
— |
— |
22 |
(3)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 |
— |
— |
23 |
(4)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 |
— |
— |
20 |
(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
65 |
73 |
|
其中:尾礦(%) |
22 |
25 |
|
煤矸石(%) |
68 |
71 |
|
工業副產石膏(%) |
47 |
60 |
|
鋼鐵冶煉渣(%) |
79 |
95 |
|
赤泥(%) |
4 |
10 |
|
(6)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億噸) |
2.2 |
3.5 |
|
其中:再生有色金屬(萬噸) |
1235 |
1800 |
|
廢鋼鐵(萬噸) |
8330 |
15000 |
|
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億臺) |
4 |
6.9 |
|
廢塑料(國內)(萬噸) |
1800 |
2300 |
|
廢舊輪胎(萬噸) |
550 |
850 |
|
(7)綠色低碳能源占工業能源消費量比重(%) |
12 |
15 |
|
(8)六大高耗能行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 |
27.8 |
25 |
|
(9)綠色制造產業產值(萬億元) |
5.3 |
10 |
|
注:本專欄均為指導性指標,大多為全國平均值,各地區可結合實際設置目標。 |
三、主要任務
(一)大力推進能效提升,加快實現節約發展
堅持節約優先,大力推進能源消費革命,提高工業能源利用效率,促進企業降本增效,加快形成綠色集約化生產方式,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導向,推進結構節能。把優化工業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作為新時期推進工業節能的重要途徑,加強節能評估審查和后評價,進一步提高能耗、環保等準入門檻,嚴格控制高耗能行業產能擴張。以鋼鐵、石化、建材、有色金屬等行業為重點,積極運用環保、能耗、技術、工藝、質量、安全等標準,依法淘汰落后和化解過剩產能。加快發展能耗低、污染少的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大力調整產品結構,積極開發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產品。大力推進工業能源消費結構綠色低碳轉型,鼓勵企業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工業企業分布式能源中心建設,在具備條件的工業園區或企業實施煤改氣或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推廣綠色照明。實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行動計劃,在焦化、煤化工、工業鍋爐、窯爐等重點用煤領域,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分質利用。
以先進適用技術裝備應用為手段,強化技術節能。全面推進傳統行業節能技術改造,深入推進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能效提升專項行動,加快推廣高溫高壓干熄焦、無球化粉磨、新型結構鋁電解槽、智能控制等先進技術。繼續推進鍋爐、電機、變壓器等通用設備能效提升工程,組織實施空壓機系統能效提升計劃。圍繞高耗能行業企業,加快工藝革新,實施系統節能改造,鼓勵先進節能技術的集成優化運用,推廣電爐鋼等短流程工藝和鋁液直供,推動工業節能從局部、單體節能向全流程、系統節能轉變。提升產品的輕量化水平,推廣復合材料、輕合金、真空鍍鋁紙等高強韌度新型材料,推廣超高強度鋼熱沖壓成形技術、真空高壓鑄造、超高真空薄壁鑄造等輕量化成形工藝。普及中低品位余熱余壓發電、供熱及循環利用,積極推進利用鋼鐵、化工等行業企業的低品位余熱向城市居民供熱,促進產城融合。實施工業園區節能改造工程,加強園區能源梯級利用,推進集中供熱制冷。
以能源管理體系建設為核心,提升管理節能。貫徹強制性能耗標準,在電解鋁、水泥行業落實階梯電價、差別電價等價格政策。推動重點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將能源管理體系貫穿于企業生產全過程,定期開展能源計量審查、能源審計、能效診斷和對標,發掘節能潛力,構建能效提升長效機制。實施重點行業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帶動行業整體能效提升。圍繞中小工業企業節能管理,搭建公共服務平臺,組織開展節能服務公司進企業活動,全面提升中小企業能源管理意識和能力。加強工業節能監察,組織開展強制性能耗、能效標準貫標及落后用能設備淘汰等監察,實施重點行業、重點用能企業專項監察和督查,嚴格執行《節約能源法》和《工業節能管理辦法》等法規。進一步完善覆蓋全國的省、市、縣三級節能監察體系,支持完善硬件設施、開展業務培訓,切實履行監察職能。
專欄2 能效提升工程 |
重點行業系統改造。鋼鐵行業實施高溫高壓干熄焦、燒結煙氣循環等技術改造;有色行業實施新型結構鋁電解槽、鋁液直供、富氧熔煉等技術改造;石化化工行業實施煉化能量系統優化、烯烴原料輕質化、先進煤氣化、硝酸生產技術提升等技術改造;水泥行業實施高固氣比熟料煅燒、大推力多通道燃燒等技術改造;造紙行業實施紙機高效成型、高效雙盤磨漿機等技術改造;紡織行業實施小浴比染色、氨綸單甬道64頭紡絲等技術改造。 高耗能通用設備改造。在電機系統實施永磁同步伺服電機、高壓變頻調速等技術改造。在配電變壓器系統實施非晶合金變壓器、有載調容調壓等技術改造。推廣應用新型電力電子器件等信息技術。實施工程機械、農機、內河船舶用柴油機能效提升改造。到2020年,電機和內燃機系統平均運行效率提高5個百分點,高效配電變壓器在網運行比例提高20%。 余熱余壓高效回收利用。在自備電廠實施煙氣系統余熱深度回收利用、超臨界混合工質高參數一體化循環發電等技術改造。推廣礦熱爐高溫煙氣凈化回收利用、冶金余熱余壓能量回收同軸機組應用、螺桿膨脹動力驅動等技術。到2020年,中低品位余熱余壓利用率達到80%。 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焦化、煤化工行業重點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加大資源加工轉化深度,推廣整體煤氣聯合循環發電技術(IGCC)、焦爐煤氣制合成氨、甲醇或天然氣及煤粉氣流床加壓氣化等技術。工業鍋爐優先實施高效節能技術改造或清潔能源替代。工業窯爐重點推進全(富)氧燃燒、蓄熱式燃燒、燃料替代及余熱利用等技術改造。 園區系統節能改造。開展風能、太陽能等分布式能源和園區智能微電網建設,提高園區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實施園區綠色照明改造,建設園區能源管理中心,加強園區余熱余壓梯級利用,推廣集中供熱和制冷。 能效領跑者引領行動。在重點用能行業實施能效領跑者行動,開展企業能效對標達標,定期發布領跑企業名單及其指標,引導企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發布《節能機電設備(產品)推薦目錄》和《能效之星產品目錄》。 |
(二)扎實推進清潔生產,大幅減少污染排放
圍繞重點污染物開展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推廣綠色基礎制造工藝,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促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落實。
減少有毒有害原料使用。修訂國家鼓勵的有毒有害原料替代目錄,引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無毒無害或低毒低害原料,從源頭削減或避免污染物的產生,推進有毒有害物質替代。推進電器電子、汽車等重點產品有毒有害物質限制使用。繼續實施高風險污染物削減行動計劃,強化汞、鉛、高毒農藥等減量替代,逐步擴大實施范圍,降低環境風險。實施揮發性有機物削減計劃,在涂料、家具、印刷、汽車制造涂裝、橡膠制品、制鞋等重點行業推廣替代或減量化技術。推廣無鉻耐火材料。
推進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針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煙(粉)塵等主要污染物,積極引導重點行業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逐步建立基于技術進步的清潔生產高效推行模式。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東北地區等重點區域組織實施鋼鐵、建材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工程,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排放強度。在長江、黃河等七大流域組織實施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工程,降低造紙、化工、印染、化學原料藥、電鍍等行業廢水排放總量及化學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排放強度。推進工業領域土壤污染源頭防治,推廣先進適用的土壤修復技術裝備和產品。
加強節水減污。圍繞鋼鐵、化工、造紙、印染、飲料等高耗水行業,實施用水企業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開展水平衡測試及水效對標達標,大力推進節水技術改造,推廣工業節水工藝、技術和裝備。強化高耗水行業企業生產過程和工序用水管理,嚴格執行取水定額國家標準,圍繞高耗水行業和缺水地區開展工業節水專項行動,提高工業用水效率。推進水資源循環利用和工業廢水處理回用,推廣特許經營、委托營運等專業化節水模式,推動工業園區集約利用水資源,實行水資源梯級優化利用和廢水集中處理回用。推進中水、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支持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產業化示范工程,推動鋼鐵、火電等企業充分利用城市中水,支持有條件的園區、企業開展雨水集蓄利用。
推廣綠色基礎制造工藝。推廣清潔高效制造工藝,以鑄造、熱處理、焊接、涂鍍等領域為重點,推廣應用合金鋼無氧化清潔熱處理、熱處理氣氛減量化、真空低壓滲碳熱處理、感應熱處理等高效節能熱處理工藝,無鉛波峰焊接抗氧化、氮氣保護無鉛再流焊接、高效節材摩擦焊等焊接工藝,綠色化除油、無鉛電鍍、三價鉻電鍍、電鍍鉻替代等清潔涂鍍技術,減少制造過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推進短流程、無廢棄物制造,重點發展近凈成形、數字化無模鑄造、增材制造、新型防腐蝕等短流程綠色節材工藝技術,以及干式切削加工、低溫微量潤滑切削加工、鑄件余熱時效熱處理等無廢棄物制造技術,減少生產過程的資源消耗。
專欄3 綠色清潔生產推進工程 |
友情鏈接:
協會對公賬戶單位名稱:山東省特種設備協會賬 號:1602023919200059151開 戶 行:濟南工商銀行趵突泉支行稅 號:51370000MJD6177755 聯系我們聯系地址:濟南市華能路89號山東質監綜合服務大廈2樓205室郵政編碼:250100 傳 真:0531-55692988綜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訓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評 審 部:0531-88023938 學術交流部:0531-88023907 手機網站![]() 訂閱號![]() 服務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