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國
德國是世界上將制造業和標準化結合最好的制造大國和強國,德國世界領先工業大國地位的確立與保持同標準化戰略密不可分。德國工業影響力的一個側面就是“標準化”,標準化以及標準化戰略幾乎滲透到德國制造業發展的每一細節,并根據經濟實際和國內外環境不斷進行戰略調整。
2005 年德國制定并發布首部標準化戰略,并于2010 年對其進行調整與更新;2013 年頒布第一版《德國工業4.0 標準化路線圖》,2015 年、2018 年又相繼發布第二版和第三版,為德國工業4.0 標準化指明方向;隨著數字經濟和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2019 年德國發布全新的“德國標準化研究2030”。
雖然德國標準化戰略不斷演進,但其對國際標準的控制和對國際標準地位的爭奪從未改變。德國通過標準的區域化和國際化演進,積極爭奪國際標準領導權。2000 年,德國標準化學會(DIN)制定國際標準和歐洲標準工作量占全部工作的比例高達82%,只有18%用于制定國家標準。
從管理組織體系看,德國沒有標準化法,也沒有官方的標準化主管機構,德國實行的是政府授權民間管理的標準化管理體制,標準的制定也實行的是典型的“自下而上”模式,任何個人和組織都可以向德國標準化學會(DIN)提出申請。
從標準的國際化看,德國是現階段國際標準第一強國。據統計顯示,從承擔的國際標準化組織ISO/TC/SC 秘書處和資助額計算,德國標準化學會(DIN)的貢獻率高達19%,超過美國標準化學會ANSI(15%),位列世界第一。據2015 年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委員會(DKE)年報中的有關數據可以看出,德國主導制定的397 項電工標準占當年IEC 標準的40%。可以說德國的標準化始終與“國際化”同步推進,且標準的國際化戰略帶有明顯的控制型特征。
以德國工業4.0 為例,4.0 計劃正式實施之后,德國一方面通過標準化機構和專家在國際、國內標準化組織的積極活動,滲透德國工業4.0 標準化路線圖的價值理念來影響相關標準化組織的活動,以搶占先機;另一方面德國工業4.0 積極推廣“工廠標準化”,借助智能工廠標準化將制造業生產模式推廣到國際市場,繼續保持德國工業的世界領先地位。
二、美國
美國同樣不甘落后。2000 年,美國正式發布《美國國家標準戰略》(NNS),此后每5 年修訂一次;2005年將其正式修訂為《美國標準戰略》(USSS),重點強調標準發展與競爭的國際性,以適應不斷發展的國際競爭需求;2010 年重新修訂《美國標準戰略》;2015 年再次修訂《美國標準戰略》,強調標準面向未來的重要性,以此應對新工業革命的發生;2020 年,頒布USSS2020。
從整體看,美國標準化戰略更多地呈現出追趕者的特點,但近些年來,在信息及通信領域由美國逐漸掌握控制權。從管理組織體系看,美國國家標準制定遵循市場化原則,基本上形成了由美國國家標準協會(ANSI)負責、專業機構起草、全社會征求意見的標準工作機制。可以說,自愿性標準是美國標準化特色基石,非政府標準化組織在標準化發展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自愿性標準化體系更靈活,便于應用,并且能迎合市場需求,促進行業技術發展和競爭。缺點是這種體系較為分散,且容易出現重疊和沖突標準的問題,難以協調不利于管理。在這樣的組織體系下,美國采取“自下而上”的標準制定模式。
從標準的國際化看,自USSS2005 開始,美國標準化戰略的核心即轉到加大參加國際標準化活動力度領域,從而將美國標準更多地轉化為國際標準,提高美國標準在國際標準體系中的影響力,從而形成產業競爭優勢。此外,在2005 年的修訂版中,USSS 還添加了“技術援助”原則,向發展中國家提供制定和應用標準上的援助,從而達到美國技術和標準的對外輸出,擴大在區域和國際上的影響力。
三、日本
繼美國頒布標準化戰略,日本緊隨其后。
日本標準化戰略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2001—2005 年的日本標準化專項國家戰略階段,2001 年日本正式公布《標準化戰略》,核心是推動國際標準化;第二階段是2006—2013 年的日本國際標準綜合戰略,由首相親自組織研究制定“日本國際標準綜合戰略”,以舉國體制參與國際標準競爭;第三階段是2014 年至今的標準化官民戰略,主張建立企業主導的標準化工作體制。
日本標準化戰略內涵也發生著巨大轉變:工作方式從政府主導到官民合作,從科技孵化一枝獨秀到標準技術雙管齊下,工作重點從巨頭企業到小微企業等,標準化戰略重點逐漸從傳統化工產業轉向節能、新能源、機器人等日本強勢產業等[15]。從管理組織體系看,政府管理、社會參與是日本標準化管理機制的重要特征。同樣的,國際標準化也是日本標準化的關注重點,幾乎貫穿了日本標準戰略發展整個階段。
世界制造強國都具備四個主要特征:一是具有雄厚的產業規模和成熟的現代產業體系;二是產業結構優化;三是生產技術先進、產品質量優良并占據價值鏈高端環節;四是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引領能力逐步增長。《中國制造2025》也指出制造強國應以“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為基本方針。(源自論文《從制造大國到制造強國:中國標準化戰略的新使命與戰略調整》,作者:董琴,遼寧大學國際經濟政治學院副教授)
單位名稱:山東省特種設備協會賬 號:1602023919200059151開 戶 行:濟南工商銀行趵突泉支行稅 號:51370000MJD6177755
聯系地址:濟南市華能路89號山東質監綜合服務大廈2樓205室郵政編碼:250100 傳 真:0531-55692988綜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訓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評 審 部:0531-88023938 學術交流部:0531-8802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