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缺乏合理有效的政策引導
作為一種新興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能什么時候才能實現產業化?日前,記者帶著這一疑問采訪了廣州能源研究所所長吳創之等有關專家。專家認為,到2020年前后,生物質能產業將初步形成規模,在能源結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如果沒有合理有效的政策引導,生物質能產業很難實現真正的規模化、商業化。
原料供給不穩定
生產能源需要大量的能源植物做支撐,以甜高粱乙醇為例,生產1噸無水乙醇就需要16—18噸含糖量16%%—18%%的甜高粱秸稈。但是,我國能源作物和能源植物產業尚未形成。能源植物種植靠天因素還比較多,自然環境的各種干擾因素都會產生重要影響。
2002年,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肖明松帶領研究團隊在山東做甜高粱制乙醇的實驗。2003年的旱災、2007年的風災,導致甜高粱大面積減產,幾乎讓實驗后續工藝無法進行。
沒有原料基地做保障,生物質能的產業化將是空談。
此外,有機廢棄物也是生物質能產業的重要原料。隨著進入這一領域的生產企業增多,有機廢棄物成為搶手的“香餑餑”,它的價格在供需雙方的博弈中不斷攀升。2005年,福建等地的地溝油還有過每噸800元的價格,2007年初已升至每噸2000元,2008年又漲到每噸5000元。眾多廠家出現了“無米下鍋”的景象。
競爭平臺不公平
“國家對生物質能產業有優惠、有補貼、有獎勵。但這些補貼和獎勵很難落到中小企業身上。”北京泰天地能源技術開發公司工程師趙棟儉告訴記者。
除農村沼氣項目外,支持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大部分政策傾向于規模化的大型項目,中小企業很難進入國家計劃。以燃料乙醇為例,國家每年向4家陳化糧燃料乙醇定點企業(黑龍江華潤酒精、吉林燃料乙醇公司、安徽豐原生化以及河南天冠)發放補貼,走非糧路線的中小企業卻很難拿到同等的補助。“沒有得到補貼的中小企業,生產成本相對較高,在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想得到大的發展就很難。”肖明松說。
“政策支持大項目,大項目需要大資金,加之政府補貼的差異化,使得社會民間資本很難進入,也不敢進入這一領域。生物質能源產業準入門檻過高最終形成了國有資產的壟斷局面。”吳創之認為,生物質能產業是植根于農村的產業,適合于分散利用,需要廣大中小企業的參與和充分的競爭。但目前的局面使得壟斷企業間缺乏競爭,技術更新動力不足,從根本上制約了生物質能源產業的持續發展。
產業化技術不成熟
“做能源需要有一定的規模,如果只在實驗室里做出一桶乙醇,對社會沒有多大意義。”肖明松說,技術向產業轉化不僅包括實驗室里研究的技術成果,而且包括規模化生產中所需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
當前,我國纖維素制備燃料乙醇核心技術仍未突破;生物柴油酶轉化技術仍未進入商業化大規模應用;直接燃燒發電技術急需中小型核心裝備;氣化發電技術小規模下效率較高,急需提高配套設備的穩定性;燃氣(沼氣)發電技術急需發展低熱值生物質燃氣發電裝置等。產業化的生產技術瓶頸問題遠沒有解決。
產業鏈條不通暢
從原料、生產到銷售,生物質能源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間都存在諸多問題。能源植物生產中的栽培、種植管理、采集、運輸等許多環節缺乏有效的組織,能源植物損耗較大;生產企業周圍沒有足夠的原料供應,原料收購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增加,帶來生產成本的增加;缺乏相關標準和系統支持,除政府重點支持企業外,中小企業的生物質能產品在進入市場銷售中時常受阻……
在這些問題中,銷售環節的問題最為突出。以液體燃料為例,中石油、中石化只收購拿到正式批文的黑龍江華潤酒精等4家定點供應企業的燃料乙醇,不收購中小企業生產的非糧乙醇,對采購生物柴油也持“暫不參與”的態度。部分生物燃料企業產品由于不能進入市場流通而無法將產品變現,最終使整個生產鏈條無法正常循環運行。
“可以肯定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生物質能對化石能源的替代作用會越來越大。”吳創之告訴記者,生物質能產業發展需要持續的政策支持,政策的忽冷忽熱對生物質能源產業的發展將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