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質量報評論員文章:堅持創新驅動建設質量強國
次
2016.03.10來源:
今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今年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部署“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時,明確提出要“建設質量強國”,這是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建設質量強國”。
無獨有偶。在兩會前夕,中共中央、國務院專門出臺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也明確提出要實施知識產權、標準、質量和品牌戰略,推進質量強國和中國品牌建設。這同樣是黨中央、國務院首次聯合發文提出“建設質量強國”。兩個首次,充分體現出黨和國家對質量的高度重視,也再次將質量強國建設上升為“十三五”時期的重要國家戰略。
質量是興國之道、強國之策,質量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關系可持續發展,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國家形象。質量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是企業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也是國家文明程度的體現。建設質量強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之后的一個必然選擇。新常態的本質是要提質增效,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邁向“雙中高”,這就要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從過去的速度型轉向質量型,實施質量強國戰略,著力在提升質量上下工夫,以質量的提升“對沖”速度的放緩,走質量強國、“效益興邦”之路。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指出,中國的經濟已經從以速度為本,轉為以質量為本,這是中國經濟的新常態。李克強總理在中國質量大會上也強調,要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推向“質量時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這些重要論述和戰略部署,不僅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充分說明了實施質量強國戰略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建設質量強國,也是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表明,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進入新的戰略機遇期時,質量發展是其最好的發展動力與引擎。包括美國、德國、日本、韓國在內的許多發達國家,都曾在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把質量作為國家戰略,分別推出了“質量革命”“質量振興”“質量救國”等政策措施。比如20世紀50年代,德國實施“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的質量政策;60年代日本提出質量救國戰略;80年代美國制定質量振興法案;90年代韓國實施21世紀質量趕超計劃等,這些都促進了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啟示我們,質量強則國家強,質量興則民族興。
神舟飛天、嫦娥探月,創新締造中國高度;蛟龍入水、海上鉆探,創新成就中國深度;高鐵飛馳、天河運轉,創新改寫中國速度。自從黨的十八大作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以來,一系列閃耀世界的自主創新成果,不僅彰顯了創新的無限魅力,推動著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更充分說明,建設質量強國,必須堅持創新驅動,通過質量與創新的“雙輪”驅動,實現建設質量強國的目標。
“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位列首位。創新驅動、質量為先,這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中的基本原則,也是黨中央、國務院傳達出的重要理念和部署。堅持創新驅動建設質量強國,就是要讓創新成為第一動力源,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轉變;讓質量成為重要引擎,著力提升中國標準水平,以中國標準引領中國質量提升;讓創新驅動助力結構調整,支撐中國經濟有效應對下行壓力、保持“中高速”,助力中國經濟調結構促轉型、邁向“中高端”;讓質量引領發展增效升級,加強中國品牌建設,用中國品牌書寫中國質量新篇章。
創新驅動發展、質量成就未來。創新路上,以質為道,中國正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