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實施意見》(魯發〔2018〕9 號)精神,充分發揮科技創新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作用,山東省科技廳近日制定印發了《科技創新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的若干措施》(魯科字〔2018〕39 號),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深入實施。
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促進新舊動能轉換,為實現走在前列目標提供科技支撐。
主要目標
到 2020 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 2.6%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 61%左右,科技創新對新舊動能轉換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數達到 12 件,年均增長 15%,PCT 國際專利年申請量達到 2000 件以上,年均增長 20%,科技供給能力顯著提升;經國家認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到 2.4 萬家,比2018年翻兩番;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1萬家,每年新增 1000 家以上,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充分發揮;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 38%以上,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到 2022 年,科技綜合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生態環境更加優化,科技創新支撐新舊動能轉換的效果更加顯著,科技進步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
著力提升科技供給能力
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技術支撐
——培育“十強”產業重點技術領域領跑新優勢
省財政科技資金將給予央地聯合科技項目最高1億元配套經費支持。“十三五”期間,圍繞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領域,由我省單位牽頭或參與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每年達到100項以上,其中對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省財政科技資金擇優給予最高1000萬元配套支持。
——強化“十強”產業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支撐
“十三五”期間,持續加大支持力度,每年在每個產業領域重點梳理3-5個技術鏈條,支持100項左右重大攻關項目。
——強化“十強”產業高端發展前瞻性技術儲備
“十三五”期間,繼續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每年部署實施30項左右重點項目,儲備一批具有產業發展引領作用的前瞻性原創技術。組織開展以基礎研究成果深度消化為重點的重大基礎研究項目,主動承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在我省轉化,支撐“十強”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強化科技型企業培育
發揮企業新舊動能轉換主力軍作用
——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
到2020年,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數量均增加50%以上,分別達到300家和600家以上,在孵企業和創客團隊超過3萬家;由國家認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連續三年實現倍增,由2018年6000家增加到2.4萬家,實現翻兩番。
——不斷壯大高新技術企業隊伍
每年新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00家左右,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1萬家,年均增長15%以上。
——加快培育科技小巨人企業
到2020年,培育知識產權密集型企業達到2000家左右、科技小巨人企業達到1000家左右,為實現科技企業“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夯實基礎。
——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
到2020年,在全省高新技術企業中培育產值過百億元的科技領軍企業達到30家以上,產值過10億元的200家以上。
——推動創新型產業集群加速膨脹
到2020年,實現省級以上高新區國家試點創新型產業集群全覆蓋,其中在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培育產值過千億元的產業集群20家左右。
加強技術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建設
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加快濟青煙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
到2020年,建設成為以藍色經濟、綠色農業為特色的全國重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輻射源和集聚地,為加快推動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有力支撐。
——完善全省技術市場體系
——培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機構
到2020年,培育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50家、省級技術轉移平臺20個、技術轉移服務機構200家,形成省市縣三級聯動、線上線下同步的技術市場體系;全省年技術交易額突破800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
——促進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
建設省級科技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強化省、市、高新區合作,構建覆蓋面廣的科技金融風險保障機制,撬動100億元信貸資金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
強化高價值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
發揮對新舊動能轉換的知識產權支撐作用
——重視高價值知識產權創造和保護
繼續開展百項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專利(群)認定工作,對認定的關鍵核心技術專利(群)給予100萬元專利經費補助,用于核心技術專利(群)的維持、保護、轉化應用及進一步的專利創造。
——建立專利申請保護“綠色通道”
到2020年,全省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每年提高15%以上,PCT 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2000件以上。
——提升知識產權服務水平
構建新舊動能轉換專利庫,支持省內企業通過轉讓、許可、作價投資等方式引進產業發展急需的發明專利技術。實施專利保險補貼政策,對企業專利保險保費按60%的標準給予補貼,每家企業每年補貼最高6萬元。
實施科技園區提升專項行動
打造新舊動能轉換示范引領區
——將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打造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的核心引領區
到2020年,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海洋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70%,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海洋科技創新中心初具規模。
——將高新區打造成為“四新”經濟策源地
到2020年,力爭實現全省設區市國家高新區全覆蓋,有1-2家高新區綜合排名進入全國前十名,全省高新區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60%以上,形成10個左右產值過千億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發揮農業科技園區在支撐現代高效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實施農業科技園區產業提升工程,支持每個農業縣(市、區)打造1-2個產業規模超10億元的優勢產業。
加強科技人才載體建設
強化對新舊動能轉換的智力支撐
——發揮國家級重大科研平臺凝聚人才的重要作用
積極推動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進入國家實驗室序列,支持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積極推動在燃料電池、醫療器械領域創建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動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纖維成型與生態紡織、生物基材料與綠色造紙等重點實驗室。
——發揮省級科技創新平臺支撐人才創新創造的作用
到2020年,省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達到20家左右。在重點疾病領域和臨床專科布局建設20家左右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搭建醫療機構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網絡。
——強化公共研發服務平臺人才創新服務功能
采用省市共建的方式支持建設一批體制機制靈活、產學研結合密切、開放共享程度高的新型研發機構和公共研發服務平臺,力爭利用三年左右時間實現重點領域和重點產業全覆蓋。圍繞“十強”產業重點領域,依托科技領軍企業、高校或科技園區建設20家左右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促進科教融合發展。
——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創造能力
實施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持續加大省自然科學基金對青年科技人員支持力度,“十三五”期間累計支持人數達到5000人次以上。完善科技人才榮譽制度,在省科技進步獎中增設青年科技創新獎。
——充分發揮科技領軍人才重要作用
啟動“千人計劃”專家工作站建設,完善院士工作站布局。“十三五”期間建設30家左右“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工作室”。推進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結構改革,深化高校科研體制改革試點工作,賦予高校、科研院所更大科研自主權,著力解決科技創新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問題,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實施科技人才分類評價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創新
凝聚新舊動能轉換合力
——圍繞新舊動能轉換優化科技資源配置
加大對新舊動能轉換重大研發項目的支持力度,單項支持額度提高到1000萬元。推行以合同優先的橫向科研項目經費管理模式,建立企業出題、科研人員揭榜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員深入到“十強”產業發展一線開展產學研合作。實施政策引導類科技項目,將新舊動能轉換亟需的共性技術攻關項目擇優納入省科技計劃立項。
——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擴大國內外科技合作
積極開展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科技合作,推動共建中國(山東)-烏克蘭科技創新研究院。深化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大院大所合作,推動中國工程院山東海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建設,加快中科院濟南協同創新中心建設。
——深入推進軍民科技融合
——強化科技部門上下聯動
推動將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納入省政府與科技部工作會商內容。完善廳市工作會商機制,集成省市創新資源共同支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創新項目。
單位名稱:山東省特種設備協會賬 號:1602023919200059151開 戶 行:濟南工商銀行趵突泉支行稅 號:51370000MJD6177755
聯系地址:濟南市華能路89號山東質監綜合服務大廈2樓205室郵政編碼:250100 傳 真:0531-55692988綜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訓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評 審 部:0531-88023938 學術交流部:0531-8802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