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規定,現將2016年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狀況通報如下。
一、特種設備基本情況
(一)特種設備登記數量情況。
截至2016年底,全國特種設備總量達1197.02萬臺,比2015年底上升8.81%。其中:鍋爐53.44萬臺、壓力容器359.97萬臺、電梯493.69萬臺、起重機械216.19萬臺、客運索道1008條、大型游樂設施2.23萬臺、場(廠)內機動車輛71.38萬臺。另有:氣瓶14235萬只、壓力管道47.79萬公里。
圖一:2016年特種設備數量分類比例圖
(二)特種設備生產和作業人員情況。
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特種設備生產(含設計、制造、安裝、改造、修理、氣體充裝)單位70079家,持有許可證70382張,其中:設計單位3524家,制造單位17184家,安裝改造修理單位26813家,移動式壓力容器及氣瓶充裝單位22558家。
圖二:2016年特種設備生產單位數量分布圖
截至2016年底,全國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持證1099.52萬張,比2015年上升4.95%。
(三)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和檢驗檢測情況。
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設置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機構2801個,其中國家級1個、省級32個、市級466個、縣級2302個。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人員共計34259人,較2015年增加10611人,主要原因是市縣級政府機構改革出現部門“二合一”“三合一”等情況,使得基層監察人員數量大幅增加。
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特種設備綜合性檢驗機構495個,其中質檢部門所屬檢驗機構300個,行業檢驗機構和企業自檢機構195個。另有:型式試驗機構47個,無損檢測機構452個,氣瓶檢驗機構1935個,安全閥校驗機構408個,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起重機械檢驗機構209個。
2016年,全國各級特種設備安全監管部門開展特種設備執法監督檢查155.84萬人次,發出安全監察指令書13.95萬份。特種設備檢驗機構對112.67萬臺特種設備及元部件的制造過程進行了監督檢驗,發現并督促企業處理質量安全問題3.21萬個;對134.64萬臺特種設備安裝、改造、修理過程進行了監督檢驗,發現并督促企業處理質量安全問題37.27萬個;對609.79萬臺在用特種設備進行了定期檢驗,發現并督促使用單位處理質量安全問題155.43萬個。
二、特種設備安全狀況
(一)事故總體情況。
2016年,全國發生特種設備事故和相關事故233起,死亡269人,受傷140人,與2015年相比,事故起數減少24起、降幅9.34%,死亡人數減少9人、降幅3.24%,受傷人數減少180人、降幅56.25%。2016年全國萬臺特種設備死亡率為0.33,同比下降8.33%,全年未發生重特大事故,特種設備安全形勢總體平穩向好。
圖三:2011-2016年萬臺設備死亡率曲線圖
(二)事故特點。
按設備類別劃分,鍋爐事故17起,壓力容器事故14起,氣瓶事故13起,壓力管道事故2起,電梯事故48起,起重機械事故94起,場(廠)內機動車輛事故39起,大型游樂設施事故6起。其中,電梯和起重機械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所占比重較大,事故起數分別占20.60%、40.34%,死亡人數分別占15.24%、51.67%。
按發生環節劃分,發生在使用環節192起,占82.40%;維保檢修環節18起,占7.73%;安裝拆卸環節19起,占8.15%;充裝運輸和改造環節各2起,占1.72%。
按涉事行業劃分,發生在制造業77起,占33.05%;發生在建設工地和建筑業63起,占27.04%;發生在社會及公共服務業43起,占18.45%;發生在冶金石化業12起,占5.15%;發生在交通運輸與物流業11起,占4.72%;其他行業和領域27起,占11.59%。
按損壞形式劃分,承壓類設備(鍋爐、壓力容器、氣瓶、壓力管道)事故的主要特征是爆炸、泄漏著火等;機電類設備(起重機械、電梯、大型游樂設施、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事故的主要特征是倒塌、墜落、撞擊和剪切等。
(三)事故原因。
根據已經調查結案并上報的事故調查報告,事故原因主要包括:
1. 鍋爐事故。違章作業或操作不當原因7起,設備缺陷和安全附件失效原因3起。
2. 壓力容器事故。違章作業或操作不當原因4起,設備缺陷和安全附件失效原因3起。
3. 氣瓶事故。違章作業或操作不當原因6起,設備缺陷和安全附件失效原因2起,非法經營1起。
4. 壓力管道事故。1起為山體滑坡導致管道破裂引發爆燃,1起為人員違章操作。
5. 電梯事故。違章作業或操作不當原因21起;安全附件或保護裝置失靈等設備原因13起;應急救援(自救)不當導致的事故4起;兒童監護缺失及乘客自身原因導致的事故3起。
6. 起重機械事故。事故原因主要是違章作業或操作不當;另有非法制造、改造、安裝原因4起,安全附件或保護裝置失靈等設備原因3起,吊具原因2起,極端天氣原因1起。
7. 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事故。37起為叉車事故,2起為旅游觀光車事故。無證駕駛、違章作業或操作不當原因30起,設備原因2起,安全管理不到位1起。
8. 大型游樂設施事故。安全保護裝置失靈及設備故障原因2起,安全管理不到位2起,違章作業原因1起,非法制造、使用原因1起。
三、2016年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與節能主要工作情況
(一)深化三大戰役。
一是扎實開展電梯安全攻堅戰。共整治隱患電梯39750臺,繼續掛牌督辦1215臺,電梯事故大幅下降,治理成效明顯。建立電梯應急處置平臺的城市從2015年的15個增加到104個。協調住建、安全監管等部門,牽頭起草《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電梯安全工作的意見(代擬稿)》。北京、天津、廣東、浙江、重慶、貴州等地在老舊電梯更新改造、構建多元共治監管模式、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等方面開展了有效創新,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繼續開展油氣輸送管道隱患整治攻堅戰。共開展油氣輸送管道監督檢查20774次,完成監督檢驗9911公里、定期檢驗18794公里,檢驗有效期內的油氣輸送管道99328萬公里,法定檢驗覆蓋率達到82.77%。北京、上海、四川、甘肅、福建等地狠抓工作落實,法定檢驗覆蓋率超過90%,海南達到100%。積極協調國務院國資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了《關于規范和推進油氣輸送管道法定檢驗工作的通知》,進一步規范檢驗行為,提高檢驗質量及檢驗率。三是大力推進燃煤鍋爐節能減排攻堅戰。完成3385臺燃煤工業鍋爐能效普查。推動鍋爐系統安全節能標準化管理,督促各地按計劃完成鍋爐系統達標評價。成都率先開展鍋爐安全、節能、環保“三位一體”監管體系建設;上海聯合經信、環保部門開展達標示范鍋爐房評選;貴州超額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燃煤鍋爐淘汰任務;遼寧燃煤工業鍋爐節能減排工作被評為省直機關2016年第一季度最佳實事之一。
(二)推進改革創新。
一是全面啟動安全監管改革。頒布《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改革頂層設計方案》,提出了明晰各方責任邊界、建立權責一致共治體系的改革路徑。制定了特種設備“十三五”規劃及科技、節能專項規劃。成立了法規標準優化清理、行政許可改革、檢驗工作改革、電梯監管改革4個小組,從中觀微觀層面落實改革舉措。湖北積極推進許可流程再造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做到“一口進出、網上運行、限時辦結”;河北、甘肅積極探索技術檢查機構與檢驗工作相分離機制,推進檢驗工作改革。二是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頒布《特種設備使用管理規則》,大幅簡化使用登記申請表格、使用管理制度等內容。將特種設備生產單位和檢驗檢測機構鑒定評審、特種設備檢驗檢測人員考試從中介服務轉為技術性服務,由經營性收費轉變為行政事業性收費。協調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動設立收費項目、制定收費標準。三是探索安全主體責任落實機制。落實國務院工作要求,對特種設備生產單位和檢驗檢測機構全面推行“雙隨機”證后監督抽查,提升監督效果。組織開展電梯維保標準自我聲明和服務質量公開承諾活動,引導企業提供高于國家標準、技術規范的電梯維保服務。江蘇、新疆等地創新氣瓶監管模式,實現過程追溯和責任落實;寧波發揮保險的市場激勵與約束作用,促進維保工作規范化;吉林、黑龍江出臺質量失信“黑名單”制度,陜西在全省范圍內通報電梯安全運行狀況,通過市場選擇倒逼電梯企業落實安全主體責任。
(三)增強服務發展。
一是加強服務保障。圓滿完成G20峰會電梯等特種設備安全保障任務,峰會期間,浙江、杭州質監部門全力保障核心區771臺電梯等特種設備“零故障”運行,成績得到國務院領導充分肯定;上海保障迪士尼樂園項目順利開業;北京、天津全力做好全國“兩會”、達沃斯經濟論壇等重大活動、會議期間特種設備安全保障工作。二是促進經濟發展。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廣高效鍋爐,修訂《節能專用設備企業優惠所得稅目錄》,推動將鍋爐、熱交換器等列入節能產品減稅范圍。與歐盟開展在鍋爐壓力容器標準互認方面的探討,推動我國低溫容器用材在ISO低溫容器產品標準的應用。山東成功舉辦泰山首屆國際特種設備展覽會,推動特種設備制造業創新發展。三是加強國際交流。繼續推動與ASME在鍋爐壓力容器材料標準國際互認,成立ASME第八卷中國國際工作組。加快推進全球環境基金(GEF)項目,《工業供熱系統和高耗能特種設備能效促進》最終協議正式啟動。加強中美鍋爐能效標準合作,組織開展中美鍋爐節能環保法規標準對比研究。
(四)夯實工作基礎。
一是堅持依法治特。推動《電梯安全條例》列入國務院2016年立法計劃研究項目,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環保部制定部門規章《鍋爐節能環保監督管理辦法》,七合一的大規范《固定式壓力容器安全技術監察規程》頒布實施,發布《電梯型式試驗規則》等安全技術規范,組織完成了特種設備安全強制性國家標準整合精簡,進一步完善了安全技術規范與標準的協調機制。各地加大法制建設力度,全國對電梯專門制定的地方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達到57部,特種設備安全尤其是電梯安全逐步從部門行為上升為政府工作。二是加強隊伍建設。充分發揮國務院安委會專家咨詢委特種設備專業委和總局安技委優勢,整合了原有的特種設備應急救援專家庫與事故調查處理專家庫。連續舉辦全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處長、地市質監局長培訓班,全系統共完成35000余人的各類安全監察人員考核換證。河南、福建等地創新思路,強化基層監察人員培訓,成效顯著。三是加大宣傳力度。開展“走近特種設備”、“電梯安全周”等系列主題宣傳活動,采取邀請中央主流媒體實地考察、專家訪談、印制宣傳海報等方式,廣泛宣傳特種設備安全知識。總局聯合中特促進會、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地開展“電梯安全知識宣傳小學生命題繪畫征集活動”,產生較大社會反響。江西發布了年度特種設備安全及能效狀況白皮書;福建投入普法經費200余萬元,運用多種媒體開展宣傳,拉近了特種設備與百姓的距離。
四、2017年特種設備安全與節能工作重點
(一)繼續開展特種設備安全攻堅戰。
1. 開展特種設備安全隱患排查和治理。按照《質檢總局辦公廳關于開展2017年特種設備安全隱患排查和治理的通知》要求,以涉及民生、人員密集場所、盛裝危險化學品的高風險特種設備為重點,認真部署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分級開展隱患排查整治工作的檢查、抽查和督查。對排查出的安全隱患,要督促相關單位和責任人限期整改。依法依規落實使用單位、基層政府、安全監察機構以及檢驗機構、行業協會各方責任。
2. 開展電梯安全隱患整治“回頭看”。對建檔問題電梯和掛牌督辦電梯,依托地方政府,聯合相關部門,采取綜合治理措施,加大力度,盡快完成整改,逐臺銷號。同時,對新發現的問題要責令使用維保單位查找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整改。
3. 全面推進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建設。在全國范圍內實現各省均有地級城市建成電梯應急處置服務平臺,并在此基礎上,推進電梯信息公示平臺和監管平臺建設。
4. 依法履行油氣輸送管道安全監管和檢驗職責。按照總局與國務院國資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文規定,督促管道企業落實安全主體責任,查清管道數量和安全狀況,推動企業開展管道完整性管理,繼續推進油氣輸送管道檢驗檢測工作,不斷提升管道法定檢驗覆蓋率。開展國家重大工程在建和在用長輸管道的監督檢查,開展長輸管道使用登記試點。
5. 推進多元共治。推動將特種設備安全工作納入各級地方政府的安全生產工作考核內容和國務院安委會安全生產巡查工作內容,進一步落實地方黨委政府的屬地監管責任和相關部門的行業監管責任,積極發揮好行業和社會力量的作用,構建多元共治工作格局。
(二)做好重要會議和重大活動特種設備安全保障。
1. 加強協調,區域聯動。北京、福建等重要會議和重大活動舉辦地,要落實責任,嚴防死守,確保會場、駐地等核心區內特種設備安全。總局指導協調,相關省市橫縱聯動,打造特種設備安全“護城河”、“防火墻”。
2. 加強應急,快速反應。重要會議和重大活動期間,要加強應急值守,完善應急預案,開展實戰演練,提高應急能力,妥善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各地發生特種設備人員傷亡事故,省級質監部門要第一時間了解情況并報告總局。
3. 加強宣傳,注重引導。各級質監部門要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客觀、準確地公開有關信息,回應社會關切,加強輿論引導,堅決防止因信息不公開、發布不及時等原因導致產生重大社會影響事件。
(三)厘清責任邊界,理順監管體制。
1. 制定權責清單。總局制定特種設備局權力和責任清單,各級地方質監部門結合本地工作實際,制定地方權力和責任清單。
2. 優化法規標準。繼續開展法規標準優化清理,制定特種設備行政規章、安全技術規范及規范性文件的規劃目錄,繼續推進綜合性安全技術大規范建設,開展安全技術規范后評估試點。總局與地方加強互動,共同研究對策,對監管工作中發現的問題,通過優化法規標準予以解決。
(四)推進安全監管改革,優化工作機制。
1. 深化行政許可改革。發布特種設備行政許可目錄,通過合并、轉變方式等措施,精簡生產許可子項目,加快解決車用氣瓶安裝許可等難點問題。適當下調行政許可實施主體,規范配套的許可程序,抓緊修訂具體產品的許可條件。針對鑒定評審和人員考試轉為技術性服務的情況,協調相關部委出臺財政保障政策。對許可持證單位全面推行“雙隨機”監督抽查,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提升監管效果。
2. 推進檢驗改革。科學劃分公益性和經營性檢驗的范圍,政府設立的公益事業類技術檢查機構或檢驗機構應主要從事公益性檢驗。根據中國特種設備檢驗集團的組建進程進行資格核準。通過修改相應的安全技術規范和協調收費政策,調項目、延周期、降收費,總體降低公益性檢驗收費。
3. 強化保險激勵約束保障機制。總結推廣保險+服務的電梯綜合保險試點經驗,積極引入保險企業參與對電梯使用維保的監督約束機制和對乘梯人員的保障機制。
4. 推進電梯維保改革。推進電梯安全監管信息化標準在全國范圍內全覆蓋,全面實現電梯維保單位維保信息社會公示。支持行業組織制定電梯維保服務的團體標準并貫徹實施,繼續推動企業維保標準自我聲明和公開承諾。試點按需維保和作業人員企業自我考評等工作。
(五)加強信息化建設,創新方法手段。
1. 建立質量追溯體系。以電梯、氣瓶、移動式壓力容器等產品為重點,推進特種設備安全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在升級現有特種設備公示信息查詢平臺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特種設備持證人員公示系統互聯互通,并根據信息化總體規劃的進展,進行持證單位的互聯互通公示試點。
2. 統一建設信息化平臺。按照分散部署、數據共享的原則,推進信息化建設。總局將研究制定統一的建設規劃,明確總體框架要求,統一數據標準和交換要求,并對《特種設備信息化工作管理規則》進行修訂完善。各省要在總體框架基礎上,積極推進本地信息化平臺建設和應用,總局依據總體框架的要求進行抽查評價。
3. 完善科技支撐體系。繼續發揮特種設備科技協作平臺的作用,做好相關課題的研究,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培養力度,運用科技成果提升監管效能。
(六)開展質量提升行動。
1. 服務質量強國戰略。以優化安全技術規范、推進企業標準自我聲明、制定頒布團體標準等為手段,引導企業生產出優于國家法規標準的特種設備產品。繼續推動我國鍋爐壓力容器標準的國際互認,促進裝備制造業發展,支持特種設備產品、服務、標準走出國門,服務“一帶一路”戰略。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促進特種設備產業聚集區質量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2. 加強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監管。推進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加大對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環保標準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力度,抓緊完善鍋爐節能環保相關配套法規標準。
3. 加快推進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燃煤鍋爐節能環保綜合提升工程。協調指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通過提高鍋爐節能環保準入門檻、從嚴調控新裝燃煤鍋爐、加速淘汰落后鍋爐、推動節能環保達標改造、推進安全節能環保標準化管理等措施,率先做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鍋爐節能環保工作。
(此件公開發布)
單位名稱:山東省特種設備協會賬 號:1602023919200059151開 戶 行:濟南工商銀行趵突泉支行稅 號:51370000MJD6177755
聯系地址:濟南市華能路89號山東質監綜合服務大廈2樓205室郵政編碼:250100 傳 真:0531-55692988綜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訓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評 審 部:0531-88023938 學術交流部:0531-8802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