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在候(乘)梯時踢、撬、扒、倚層(廳)門,有可能發生乘客墜入井道或被轎廂剪切等危險,造成人身傷害事故。
案例:2002年6月20日,杭州余杭某大酒店有限公司一乘客宋某由于身體疲勞,候梯時右手扶墻,左手倚靠電梯層(廳)門,身體向電梯門方向前傾呈休息狀態,恰好給電梯層(廳)門施加了一定水平方向的外力,導致16樓層(廳)門非正常開啟,宋某身體重心失去平衡,墜入井道死亡。
使用單位在電梯未消除故障或未檢驗合格的情況下繼續將電梯投入使用,極有可能發生人員傷亡事故。
案例:2006年8月12日晚,浙江蒼南某商城1號住宅樓因17級臺風登陸帶來暴雨,由于窗戶未關,造成機房和井道大面積進水,電梯在長時間嚴重浸水的情況下發生故障而停止運行。次日一早,在明知該電梯已經出現故障情況下,使用單位仍開啟電梯投入運行。不久,當一女住戶推著嬰兒車進入電梯轎廂時,電梯在開門狀態下突然啟動運行,導致女住戶被夾在井道和轎廂之間,當場死亡。
乘客在未看清電梯轎廂是否停靠在本層的情況下盲目進入,將導致人員墜落井道事故的發生。
案例:2002年5月2日17時左右,浙江某印染有限公司雜工吳某乘用載貨電梯從一樓運送貨物到四樓。當他拉著車準備從四樓回一樓時,電梯轎廂實際已不在四樓,但他在未看清電梯轎廂的情況下盲目進入井道,造成連人帶車從四樓墜落至一樓底坑而死亡。
非持證作業人員在未經過培訓的情況下隨意使用電梯三角鑰匙打開廳門,有可能使人在電梯轎廂不在本層的情況下跨入井道,造成人員墜落事故。
案例:2003年5月13日夜,臺州市黃巖某醫院職工葉某欲到醫院地下室取冰柜,因電梯故障不能正常使用,她去醫院保衛科值班人員王某處取來層門三角鑰匙。由于缺乏電梯基本常識,當她打開層門時不知此時電梯轎廂是停在六樓,于是跨入井道并從一樓墜落到3米深的地下室,造成重傷。
乘客在電梯超載報警后仍然擠入轎廂或搬運物品,將造成電梯不會關門,影響運行效率,情況嚴重時將導致曳引繩打滑,轎廂下滑,甚至造成人員剪切等事故的發生。
案例:2000年上海某賓館從一層搬運水泥到地下二層,在電梯超載報警的情況下搬運工仍然搬運水泥進轎廂,此時電梯轎廂突然下滑,直至轎底碰到緩沖器為止,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當乘客在電梯轎廂內受困時,應通過報警裝置或召修電話求救,并在轎廂內耐心等待專業人員進行救援,如貿然通過撬、扒、踢門的方式自行脫困,有可能發生事故。
案例:2007年11月21日10時30分左右,浙江大學醫學院某附屬醫院住院樓一臺病床電梯在一樓上行至二樓中突然停梯,五人被困梯內。由于過于慌張,采取不當的撤離方式,在明知電梯轎廂底距地面1.5米左右尚未平層且有一定危險的情況下,盲目爬離電梯,姜某不慎從井道中墜入地下二層,造成大腿骨折和內臟出血等損傷,經搶救無效死亡。
乘坐明示禁止載人的電梯(或升降機),因該類設備本身不具備乘人的基本安全條件,極易造成人員擠壓、剪切等傷亡事故的發生。
案例:2007年5月19日上午9時40分,由于消防水管破裂,導致衢州市某醫院一載貨電梯井道底坑大面積積水,此時到醫院送貨的嚴某對電梯嚴禁載人的警示標志視而不見,在明知電梯浸水的情況進入電梯轎廂,電梯在開著門的情況下突然啟動,嚴某被夾在轎廂與井道壁之間,當場被剪切而死亡。
乘客在運行過程中的電梯轎廂內嬉戲玩耍、打鬧、跳動,特別容易導致電梯安全裝置誤動作,發生“困人”以及傷亡事故。
案例:2006年上海某大學一男生獨自乘用電梯從15樓下行時,在轎廂內猛跳了幾下,導致轎頂安全鉗電氣開關動作,電梯突然停止運行,該學生頭部、手臂碰撞轎廂壁,造成嚴重受傷。
電梯在運行中或關門過程中,乘客如從電梯轎廂中跑(走)出,易發生剪切事故。
案例:2003年9月1日晚5時30分左右,金華市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電梯發生故障,修理工陳某帶了朋友丁某前去維修,陳某在機房短接了層門和轎門電氣回路后在7摟啟動電梯,當時7層轎門敞開,電梯啟動時,一直在轎廂內的丁某突然從轎廂向外跑時被絆倒,一直拖到三樓左右,被擠壓致死。
兒童在無成年人監護的情況下單獨乘坐電梯,因無法正確操作電梯按鈕會導致其關在電梯轎廂內,特別是在電梯出現故障的情況下無法同外界取得聯系,得不到及時營救,容易發生意外事故。
案例:2006年金華浦江縣某大樓曾經發生三個兒童被困在電梯整整一個晚上的事件。原來,在前一日晚六七點鐘左右,三個兒童在電梯轎廂內邊玩耍邊乘坐電梯,此時電梯突然發生故障造成停梯,三兒童因驚嚇不知所措 ,又無法報警,直到第二天早上工作人員上班時才將他們解救,所幸沒發生人員意外事故。
單位名稱:山東省特種設備協會賬 號:1602023919200059151開 戶 行:濟南工商銀行趵突泉支行稅 號:51370000MJD6177755
聯系地址:濟南市華能路89號山東質監綜合服務大廈2樓205室郵政編碼:250100 傳 真:0531-55692988綜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訓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評 審 部:0531-88023938 學術交流部:0531-8802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