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热re99-国产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首-国产热の有-国产热久久精-国产热无码手机-国产人a片在

其它類目暫存地

相關推薦

中國制造2025

首頁 > 其它類目暫存地 > 中國制造2025 > 正文

信息產業發展指南

2017.02.20來源:

“十二五”以來,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產業體系不斷完善,產業鏈掌控能力顯著提高,正日益成為我國創新發展的先導力量、驅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引領產業轉型和融合創新的新動力、提升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務能力的新手段。當前,以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創新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必須緊緊抓住這一機遇,加快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安全可控的現代信息產業體系,為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打下堅實基礎。為科學引導“十三五”時期信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國制造2025》、《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國務院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28號)等的部署,經國務院同意,特制定本指南,實施期限為2016-2020年。

一、發展回顧及面臨形勢

(一)“十二五”發展回顧。

“十二五”時期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比較優勢和競爭能力發生深刻變化。一是產業規模平穩較快增長。2015年信息產業收入規模達到17.1萬億元。彩電、手機、微型計算機、網絡通信設備等主要電子信息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電話用戶和互聯網用戶規模居世界首位。二是結構優化升級取得實質進展。2015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占信息產業收入比重由2010年的16%提高到25%,移動數據及互聯網業務收入占電信業收入比重提升至27.6%。電子信息產品競爭力明顯提升,對外貿易順差穩步擴大。三是技術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國內信息技術專利申請總量已超過304.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總量和授權量分別超過193.7萬件和7.48萬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時分同步碼分多址長期演進技術(TD-LTE Advanced)成為第四代移動通信(4G)國際主流標準之一,并實現大規模商用。集成電路設計水平達到16/14納米,制造業實現28納米小批量生產。多條高世代平板顯示生產線建成投產。安全可靠軟硬件實現重要突破,一批骨干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大幅提升。四是信息基礎設施加速升級。寬帶接入實現從非對稱數字用戶線路(ADSL)向光纖入戶(FTTH)的跨越,移動通信實現從3G4G的升級。新增七個國家級骨干直聯點建成開通,網間互通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中國鐵塔公司成立,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邁向新高度。五是信息產業支撐引領作用全面凸顯。信息產業快速發展帶動兩化融合水平穩步提升,互聯網對經濟社會促進作用逐步顯現。2015年網絡零售交易額達3.88萬億元,一批互聯網龍頭企業建立開放平臺,成為帶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渠道、新推力。智慧城市、智慧交通、遠程醫療、互聯網金融等新業態不斷涌現,加速經濟社會運行模式深度變革。

但與此同時,我國信息產業核心基礎能力依然薄弱,核心芯片和基礎軟件對外依存度高,要素成本增長較快,關鍵領域原始創新和協同創新能力急需提升,引領產業發展方向、把握產業發展主導權的能力不強;產品供給效率與質量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呈現出“應用強、技術弱、市場厚、利潤薄”的倒三角式產業結構;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深度不夠,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面臨體制機制障礙;網絡與信息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安全保障能力亟待提升。

(二)“十三五”發展形勢。

新一輪技術創新引領產業新變革。全球信息產業技術創新進入新一輪加速期,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演進,單點技術和單一產品的創新正加速向多技術融合互動的系統化、集成化創新轉變,創新周期大幅縮短,硬件、軟件、服務等核心技術體系加速重構,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涌現,我國信息產業實現跨越發展的戰略機遇窗口正在打開。同時,信息技術與制造、材料、能源、生物等技術的交叉滲透日益深化,我國已形成的局部技術優勢將面臨新的挑戰。

全球信息產業競爭加劇分工格局調整。發達國家依然占據信息產業價值制高點,在大力構建信息經濟新優勢的同時,積極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推動再工業化進程,爭取未來全球高端產業發展主導權。跨國企業加快重組步伐,以期在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領域形成新布局。一些信息產業新興國家(地區)加快謀篇,積極參與全球產業再分工,承接資本及技術轉移。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信息產品消費市場和制造基地,在互聯網、通信服務、設備與終端產品等領域形成了一批龍頭企業,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呈躍升態勢,具備了跨越發展的條件。同時,也面臨發達國家“高端回流”和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分流”的雙向擠壓,以及國內要素稟賦深刻變化、新舊增長動力轉換的嚴峻挑戰,轉型升級任務更加緊迫艱巨。

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對信息產業發展提出新要求。從世界范圍看,信息產業日益成為重塑經濟發展模式的主導力量,創新融合、智能綠色、開放共享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新特征。在我國,信息產業也日益成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力量。創新驅動、制造強國、網絡強國、互聯網+”、軍民融合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和居民消費升級,要求加快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強化信息核心技術能力、提升信息消費體驗、加強信息安全保障、優化網絡空間治理、繁榮信息產業生態,發揮更強有力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支撐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等重大戰略實施為使命,以加快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優勢、安全可控的信息產業生態體系為主線,堅持追趕補齊與換道超車并舉、技術突破與強化應用并重、對外合作與體系創新結合、全面發展與重點推進統籌,著力強化科技創新能力、產業基礎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突破關鍵瓶頸,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完善基礎設施,深化普遍服務,促進深度融合應用,拓展網絡經濟空間,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和關鍵環節發展,帶動全面提升信息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如期實現。

(二)基本原則。

——創新引領。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著力提升核心基礎軟硬件創新能力,強化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供給,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融合發展。堅持軟件與硬件、技術與產品、產業鏈上下游等融合協同發展,完善產業生態體系。促進軍民用信息技術和產品深度融合,推動信息產業與其他行業跨界融合、集成創新,加快傳統行業改造提升,大力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推動數據開放,加強共建共享,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和市場應用牽引,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為信息產業創新發展和提質增效營造更加良好的市場環境。

——開放合作。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進一步提升雙向開放合作水平,優化信息網絡國際布局,提升產業國際化布局和運營能力,積極推動建立國際互聯網發展新秩序,加強國際間信息產業技術、標準、人才及產能合作。

——安全可控。統籌發展和安全,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強化法治建設、標準制定、技術支撐和市場監管,壯大信息安全產業,推進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健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體系。

——綠色低碳。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推進信息技術在生產各環節的應用,加速傳統產業綠色化轉型。加快提升電子信息產品和設備能效,不斷降低信息基礎設施能耗水平。提高電子信息產品回收再利用水平。

(三)發展目標

2020年,具有國際競爭力、安全可控的信息產業生態體系基本建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突破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和標志性產品,我國主導的國際標準領域不斷擴大;產業發展的協調性和協同性明顯增強,產業布局進一步優化,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品牌競爭優勢的企業;電子產品能效不斷提高,生產過程能源資源消耗進一步降低;信息產業安全保障體系不斷健全,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能力滿足需求,安全產業鏈條更加完善;光網全面覆蓋城鄉,第五代移動通信(5G)啟動商用服務,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基本建成。

2020年信息產業發展主要指標

指標

2015

基數

2020

目標

累計

變化

產業

規模

信息產業收入(萬億元)

17.1

26.2

[8.9%]

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主營業務收入(萬億元)

11.1

14.7

[5.8%]

      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萬億元)

4.3

8

[13.2%]

      信息通信業收入(萬億元)

1.7

3.5

[15.5%]

產業

結構

信息產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數量(家)

7

9

2

電子信息產品一般貿易出口占行業出口比重(%

25.5

30

4.5

技術

創新

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強度(%

5.5

6.1

0.6

國內信息技術發明專利授權數(萬件)

11.0

15.3

[6.9%]

服務

水平

固定寬帶家庭普及率(%

40

70

30

移動寬帶用戶普及率(%

57

85

28

行政村光纖通達率(%

75

98

23

綠色

發展

單位電信業務總量綜合能耗比下降幅度(%

-

10

10

新建大型云計算數據中心能源使用效率(PUE

1.5

<1.4

>0.1

    注:1.[ ]內數值為年均增速;

    2.信息產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企業數量指標,指中國大陸進入《財富》500強的企業數量。

 

三、主要任務

(一)增強體系化創新能力。

構建先進的核心技術與產品體系。圍繞產業鏈體系化部署創新鏈,針對創新鏈統籌配置資源鏈,著力在云計算與大數據、新一代信息網絡、智能硬件等三大領域,提升體系化創新能力。瞄準重大戰略需求和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支持專業機構研究發布重點領域技術創新指南,提出瓶頸短板清單及優先級,引導市場主體創新突破。加強產學研用研發力量協調,統籌利用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重大技術試驗驗證,強化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供給。加快信息產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在技術研發、產業布局中充分考慮軍用需求和國防布局,著力加強軍民聯合攻關,在優先滿足軍工需要的同時帶動民口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加強前沿領域重大布局,重點在未來網絡、量子計算、平流層通信、衛星通信、可見光通信、車聯網、地海空天一體化網絡、人工智能、類腦計算等關鍵領域,集中優勢資源開展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增強新供給創造能力,搶占產業技術發展主動權和制高點。

建設高水平創新載體和服務平臺。充分利用已有創新資源,探索政產學研用聯合的新機制新模式,在集成電路、基礎軟件、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戰略性核心領域布局建設若干創新中心,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示范。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支持優勢企業建設一批高水平技術中心和創新實驗室,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等建設重點領域產學研用聯盟,積極參與和組建開源社區,支持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技研發和產業化項目。整合優化信息科技資源,積極發揮行業協會/聯盟、標準化組織、中介組織和智庫在戰略與政策研究、統計分析、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建設和提升一批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標準規范、計量測試、認證檢測、市場推廣等公共服務平臺。

強化標準體系建設與知識產權運用。進一步優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軍用標準體系結構,支持發展團體標準,加快構建產業化導向、軍民通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標準體系,研究制定智能硬件、傳感器、智慧家庭、虛擬現實、云計算、大數據、太陽能光伏、鋰離子電池等領域綜合標準化技術體系。加快基礎標準、通用標準、安全標準、測試方法以及重點產品標準制修訂工作,不斷提升技術、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方面規范要求。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戰略規劃、政策和規則的制定,以國際標準提案為核心,推動我國更多信息通信領域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加快轉化我國產業發展急需的國際先進標準,推動國際國內標準接軌。建立專利導航產業發展工作機制,加強信息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儲備和戰略布局,推動技術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轉移轉化;鼓勵市場主體組建產業知識產權聯盟,建立知識產權聯合創造、協同運用、共同保護和風險分擔的機制;研究制定重點領域知識產權運營策略,健全運營服務體系,促進知識產權的收儲、許可和轉讓;支持引導行業組織、產業聯盟加強知識產權分析評議,防控知識產權風險。

(二)構建協同優化的產業結構。

打造協同發展產業鏈。依托優勢骨干企業,建設和完善信息網絡、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互聯網、智能終端、電子制造關鍵裝備等一批重要產業鏈,以“硬件+軟件+內容+服務”為架構建設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生態。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通過兼并重組、股權投資等方式開展產業鏈上下游垂直整合和跨領域價值鏈橫向拓展,提升價值創造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以產業集群為中心,實施商標品牌發展戰略,提升產業鏈整體質量水平,加強團體標準、知識產權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強化商標品牌宣傳與營銷,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區域品牌。

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圍繞基礎軟硬件、關鍵制造工藝、關鍵電子基礎材料和工藝裝備等,制定重點領域瓶頸清單,組織實施重點領域“一攬子”突破計劃。依托制造業質量提升專項行動,針對信息產業重點產品,組織攻克一批長期困擾產品質量提升的關鍵共性質量技術。加強可靠性和可測性設計、試驗驗證,積累準確有效的工藝參數數據,推廣采用先進質量管理方法、先進成型和加工方法、在線計量檢測裝置等,提高電子信息裝備、材料和工藝技術的可靠性、一致性、穩定性和有效性。制定和提升一批急需的國家計量基標準,加強信息產業相關國家計量測試中心建設,構建信息產業計量測試服務體系。推動基礎軟硬件、基礎材料和工藝裝備企業與下游企業對接,組織開展首臺(套)、首批次示范應用,加快安全可靠基礎軟硬件產品的市場化應用和推廣。

增強企業創新活力。在信息產業重點領域設立市場化運作的投資基金,支持企業開展兼并重組和引技引智,提高企業利用全球資源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以大企業集團為核心、集中度高、分工細化、協作高效的產業組織形態。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推動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建設,大力扶持初創期創業創新型企業發展。引導中小企業專注細分市場,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發展一批專精特“隱形冠軍”企業。充分發揮各類平臺作用,支持信息產業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引導大中小企業建立更緊密協作關系。支持企業將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專利技術向標準轉化,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引導企業樹立質量為先、信譽至上的經營理念,切實增強質量和品牌意識,培育和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全面提升行業企業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加快個性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制造、智能制造等生產方式變革,創新發展新模式,推動企業向價值鏈高端轉型。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貫徹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引導地方發揮比較優勢,形成集成電路、基礎軟件、平板顯示、智能終端、信息技術服務、云計算、大數據等重點領域生產力差異化發展格局。重點推動長江經濟帶、珠三角、京津冀等創新資源密集地區率先突破,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信息產業創新高地。支持中西部地區立足自身優勢承接信息產業轉移,重點支持若干基礎和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提高研發能力和產業層次,在特色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合理引導人才、技術、資金、政策等要素資源集聚,建設一批信息產業領域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不斷提高軟件名城建設水平。扎實推進數據中心布局優化,促進數據中心合理利用。

推動產業綠色發展。支持促進企業升級生產技術及工藝,鼓勵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推行電子信息產品綠色設計,降低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和使用能耗,引導綠色生產,促進綠色消費。持續提高電子信息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的限量要求,嚴格檢測環節,確保限用物質含量符合國家標準。研發支撐數據中心能源使用效率(PUE)量值等效可溯源的計量測試技術、方法和裝置。鼓勵企業研發應用節能型服務器設備,采用高壓直流、自然風冷等新型節能技術發展綠色云計算數據中心。加快現有數據中心、基站等信息網絡設施的節能改造,鼓勵老舊高耗能設備淘汰退網和綠色節能新技術應用。推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制定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及重點拆解產物資源綜合利用相關標準,搭建和推廣基于互聯網的回收服務信息平臺,推動生產者履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相關責任,鼓勵專業化回收處理企業發展,促進再制造產業規模化發展。推動統一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建立實施。

(三)促進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應用。

推動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創新。推動制造業、“互聯網+”和“雙創”緊密結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更大范圍、更深程度融合滲透和創新應用,推動制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發展。建立完善智能制造和兩化融合管理標準體系,全面推進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推進“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加快突破傳感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工業控制系統等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設備,提升安全可靠水平。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推進信息物理系統(CPS)關鍵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構建綜合驗證平臺,開展行業應用測試和試點示范。以工業云、工業大數據、工業電子商務和系統解決方案等為重點,開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培育一批面向重點工業行業智能制造的系統解決方案領軍企業。實施工業云及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試點,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工業云服務和工業大數據平臺,推廣個性化定制、網絡協同制造、遠程運維服務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建設大型制造企業“雙創”平臺和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第三方“雙創”服務平臺,營造大中小企業協同共進的“雙創”新生態。依托強基工程,面向智能制造關鍵環節應用需求,重點扶持發展一批應用效果好、技術創新強、市場認可度高的工業軟件,推動先進適用工業軟件在重點行業應用普及。積極推動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著力提高產品和服務附加值。

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依托互聯網平臺,大力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促進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建立“互聯網+”標準體系,加快互聯網及其融合應用的基礎共性標準和關鍵技術標準研制推廣。整合政府部門、電信企業、互聯網企業、行業機構等各類資源,集成資源申請、能力開放、技術支撐、創業孵化、測試認證、實驗環境、業務咨詢等創業創新服務,提升信息通信企業對“雙創”服務平臺的支撐能力。推進“互聯網+”安全生產,提升安全生產重點領域企業的全過程、全鏈條在線監測和預警預控能力,強化跨部門、跨區域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開展新型網絡經濟培育行動,支持互聯網企業、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制造企業聯合打造服務產業轉型的平臺經濟模式,加快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在經濟活動中的發展應用,強化對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環保、高效物流、益民服務、普惠金融、智慧醫療、現代農業等的支撐,發展基于電網的通信設施和新型業務。培育信息消費新業態,拓展網絡經濟新空間。

加快發展信息技術服務。圍繞政務、金融、能源、交通、環保、安全生產、電子商務、數字內容等關鍵領域,提升信息技術服務企業的咨詢設計、軟件開發、集成實施、運行維護和測試驗證能力。支持信息技術企業突破業務建模、遠程智能檢查、大規模資源調度管理、自動化運維、數據治理等關鍵技術,發展互聯網運維服務、網絡眾包服務、微服務、智能服務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強對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在行業系統解決方案中的應用推廣,加快向高端價值服務提供商轉型。選擇信息技術服務業集聚發展的城市或區域,開展面向制造業的信息技術服務應用示范。總結行業先進實踐經驗,制定完善信息技術服務相關規范。加快綜合集成和智能運維平臺研發和產業化進程,提升信息技術服務保障能力。實施信息技術服務標準化工作五年行動計劃,完善和推廣信息技術服務標準(ITSS),鼓勵企業加快服務標準化和產品化。

(四)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加快高速光纖寬帶網建設。引導建成一批光網城市,基本完成老舊小區寬帶接入銅纜替換,鼓勵企業通過引入新技術、更新老舊光纜等,進一步提升光纖寬帶網絡高速傳送、靈活調度和智能適配能力,消除寬帶網絡接入“最后一公里”瓶頸。進一步優化互聯網骨干網絡架構,推動網間互通擴容和質量提升。開展新型交換中心試點,完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網絡互聯體系。推動地面數字電視覆蓋網和超高清交互式電視網絡設施建設。實施電信普遍服務補償機制,推動相關企業加快對農村地區寬帶網絡覆蓋和能力提升,基本實現行政村光網全覆蓋,并逐步向有條件的自然村延伸。

推動寬帶無線接入網絡升級演進。繼續推動長期演進(LTE)網絡建設,實現深度和廣度覆蓋,提升網絡質量。加速低速率和低頻譜利用率網絡退網和頻率重耕,發展認知無線電技術,拓寬4G網絡發展空間,實現頻分雙工長期演進LTE FDDTD-LTE融合發展。加強無線局域網(WLAN)新技術研究,鼓勵在城鎮熱點公共區域推廣WLAN接入,提升WLAN與移動通信網絡的協同融合能力。推動5G網絡研發和應用。加快邊遠山區、牧區及島礁等的網絡覆蓋。

提升應急通信保障能力。著力提升應急通信保障網絡能力、可用性和覆蓋范圍。完善國家應急通信保障、裝備儲備體系。支持應急體系相關單位加強應急指揮手段建設,推動與應急通信指揮系統信息共享。加強國家應急通信設施建設和通信保障隊伍建設。完善天空地一體的應急通信保障網絡,推廣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系統應用。加強應急通信技術支撐能力建設。

增強衛星通信網絡及應用服務能力。統籌規劃衛星通信發展,加快衛星通信標準制定和更新,推進關鍵部件、衛星整機、通信終端和系統、地面信息基礎設施協調建設和軍民融合發展,推進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建設。構建寬帶衛星電子政務網、防災和應急衛星通信網,建設多種衛星端站,補充地面網絡難以布設地區的通信需求。推動衛星通信發展,逐步拓展建立區域化、商業化的衛星通信服務體系,持續完善北斗導航技術,加快推動基于北斗的高精度時頻設備研發及應用,實現產業安全可控。創新北斗導航應用模式,發展位置服務,開展應用示范。

加強下一代互聯網應用和未來網絡技術創新。推動下一代互聯網改造升級和大規模商用,實現互聯網協議第4版(IPv4)向第6版(IPv6)的平滑過渡和業務互通。加強未來網絡頂層設計,加強未來網絡長期演進的戰略布局和技術儲備,開展網絡體系架構、安全性和標準研究,重點突破軟件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網絡操作系統、內容分發等關鍵技術,推動關鍵技術試驗驗證,組織開展規模應用試驗。

專欄1 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

“寬帶中國”工程。落實光纖到戶國家標準,城鎮新建區域直接部署光纖到戶網絡,已建區域加快實施接入網光纖化改造,在村村通寬帶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光纜進行政村建設。大力推進4G網絡建設和運營,加快城市地區的深度覆蓋和農村地區的延伸覆蓋。適度超前部署超長距離超大容量光傳輸系統、高性能路由設備、高速鏈路和智能管控設備,提升網絡承載能力和技術水平。擴展西部省份的內容分發網絡容量、覆蓋范圍和服務能力。到2020年實現98%以上行政村通光纖,農村家庭寬帶接入能力不低于12Mbps,進一步擴大公益機構寬帶覆蓋。

5G發展與商用。加快推進5G研發,突破5G核心關鍵技術,支持標準研發和技術驗證,積極推動5G國際標準研制,啟動5G商用服務。開展5G頻譜規劃,滿足5G技術和業務發展需求,提升網絡能力、業務應用創新能力和商用能力,加速推動試驗網、試商用和商用網絡建設步伐。大力開展5G應用示范,引導5G與車聯網等行業應用融合發展,使我國成為5G技術、標準、產業及應用的領先國家之一。

應急通信服務保障。支持地方政府加強災害多發地區基層政府部門配置衛星移動終端等應急通信設備。建設“互聯網+應急通信”服務平臺。擴容公用應急寬帶微型地球站(VSAT)網,推進寬帶通信衛星應用示范。增強公眾通信網防災抗毀能力和應急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加強應急通信裝備更新完善和儲備。

(五)提升信息通信和無線電行業管理水平。

創新互聯網行業管理。堅持政策引導和依法管理并舉、鼓勵支持和規范發展并行,促進互聯網持續健康發展。創新監管體系,積極運用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加強對市場主體監管,形成覆蓋資源、接入、網絡、業務各層面的互聯網行業全周期管理體系。完善互聯網基礎資源管理體系,嚴格落實網站、域名、IP地址和電話實名制。加快推廣使用IPv6地址,推動開放IPv6國際連接。建立和完善多部門聯動管理機制,建立新業務備案和發展指引制度,加強互聯網與實體經濟融合新型業務聯合管理。堅持放管結合,推進以信用體系為代表的全流程監管支撐體系建設,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建立互聯網市場主體信用評價體系,依托國家企業信息公示系統建立企業信息歸集共享機制,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推進市場分級預警,營造公平誠信的市場環境。加強服務質量監管,保護用戶權益和個人信息。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互聯網行業管理,完善行業規范與自律公約,引導行業協會和第三方機構開展行業自律、社會監督、評估認證等活動,推進形成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共同治理格局。

完善電信行業管理。著力夯實電信業基礎性支撐地位,建設高品質信息基礎設施,提升行業服務能力和質量。加快開展電信普遍服務試點工作。深入推進網絡提速降費,推動簡化電信資費結構,提高電信業務性價比,規范企業經營、服務和收費行為。進一步放開競爭性領域市場準入,抓好自貿區電信領域開放試點,推動對港澳等地區開放合作。

優化無線電頻率和衛星軌道資源管理。優化國家頻譜資源配置,加強無線電頻譜管理,維護安全有序的電波秩序。科學規劃和合理配置無線電頻率資源,統籌重點業務部門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中長期用頻需求,促進寬帶中國、信息消費、“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涉及的無線電業務發展。加強對無線電頻率和衛星軌道資源使用的基礎性、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及相關技術研究,加強衛星頻率和軌道資源的可用性論證,做好衛星網絡資料的國際申報、協調及登記工作。開展無線電頻譜使用評估,促進頻譜資源有效開發利用。深化臺站管理,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大無線電管理基礎和技術設施建設投入,加強無線電監管能力建設,實現廣域、泛在的城區無線電監測網絡覆蓋,增強電波秩序維護能力。

(六)強化信息產業安全保障能力。

完善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緊制定實施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數據安全、工業互聯網安全等領域的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健全網絡與信息安全標準體系,推動出臺5G、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新興領域安全標準。加強安全可靠電子簽名應用推廣,推動電子簽名法律效力認定。建立健全身份服務提供商管理制度。明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責任,完善涉及國家安全重要信息系統的設計、建設和運行監督機制,進一步加強對互聯網企業所有或運營的重要網絡基礎設施和業務系統的網絡安全監管。健全跨行業、跨部門的應急協調機制,切實提升網絡與信息安全事件的預警通報、監測發現和快速處置能力。加強政府和企業之間的安全威脅信息共享。加快推動實施網絡安全審查制度。

加強大數據場景下的網絡數據保護。探索建立大數據時代的網絡數據保護體系,推動對網絡數據的分級分類監管,強化網絡數據全生命周期保護,制定網絡數據保護管理政策。督促企業不斷完善用戶信息泄露社會公告制度,建立健全大數據安全信用體系。加快推動數據加密、防泄露、信息保密等專用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推動建立安全可信的大數據技術體系。

推動信息安全技術和產業發展。著力突破關鍵基礎軟硬件和信息安全核心技術,增強漏洞挖掘修補、攻擊監測溯源等能力,強化“互聯網+”、5GSDN等新技術、新業態的安全風險應對。實施國家信息安全專項,開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行安全保護和要害信息系統網絡安全試點示范。推動信息安全產品和服務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快培育骨干企業,發展特色優勢企業,打造結構完整、層次清晰、競爭有力的產業格局。

提升工業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工業信息安全政策和標準體系,針對重點行業制定安全管理政策以及管理指南、測評能力要求等安全標準。建立工業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完善工業信息安全檢查評測和信息共享機制,推動開展安全檢查、漏洞發布、信息通報等工作,營造安全的工業互聯網環境。建設工業信息安全仿真、測試和驗證平臺,開展測試評估、安全驗證等技術研發,推動安全新技術、新產品試點應用,提升工業信息安全技術保障能力。

專欄2 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信息安全技術產品。開展芯片安全加固技術攻關,推動我國密碼技術的規范化和產業化。加強面向三網融合、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工業互聯網、云計算和新一代信息網絡的信息安全技術研發應用。加強安全芯片、安全核心信息設備、安全操作系統、安全數據庫、安全中間件的研發。研發采用內容感知、智能沙箱、異常檢測、虛擬化等新技術的產品,支持防火墻、入侵檢測/防御等網絡與邊界安全類產品的創新和應用,加快高級持續性威脅(APT)防范和產品研發,加強基于海量數據和智能分析的安全管理平臺產品的研發和應用。加強信息安全測評、WEB漏洞掃描、軟件源代碼安全檢查等信息安全支撐工具的研發和應用。

信息安全保障。建設基于骨干網的網絡安全威脅監測處置平臺,形成網絡安全威脅監測、態勢感知、應急處置、追蹤溯源等能力。實施域名系統安全保障工程,提升國家頂級域名系統的接入帶寬和安全防護能力,加強公共遞歸域名解析系統的安全防護和數據備份能力。建設互聯網網絡安全應急管理平臺,提高對互聯網網絡安全威脅信息和監測數據的分析、研判和行業內應急指揮調度能力。構建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測試、評估、漏洞發布、信息通報等服務平臺,完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七)增強國際化發展能力。

提升產業國際化發展水平。推動引資與引技、引智相結合,鼓勵和支持信息產業企業與境外優勢企業在研發創新、新產品開發、標準制定、品牌建設等高端環節開展合資合作,提高引進來層次。支持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中心,充分利用各種國際創新資源。結合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以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終端產品產能合作、重大工程總集成總承包等為牽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先進技術標準、信息網絡設備、配套服務等體系化、集群化走出去。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建設境外信息產業合作園區。提供企業走出去國別目錄、項目對接等服務,引導金融機構開展金融服務,降低企業走出去風險。深入推動中文域名推廣和使用。主動參與國際互聯網標準制定,提高參與制定國際規則的能力及影響力。

優化信息網絡國際布局。依托“一帶一路”戰略,構建高效跨境信息通道,推動與周邊國家信息通信設施互聯互通,創新國際通信設施建設和運營模式,重點打通經中亞到西亞、經南亞到印度洋、經俄羅斯到歐洲等陸上通道,推進重點方向國際海纜建設。完善我國國際通信出入口布局,以亞非歐拉為主要方向提升我國國際互聯網能力,加快推進海外網絡服務提供點(PoP)和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建設。推進電信企業設立海外分支機構,加強國際通信的質量監測和服務提升,為“走出去”中資企業及海外用戶提供更完善、更優質信息服務,實現我國信息業務的海外運營和落地。

四、發展重點

(一)集成電路。

以重點整機和重大應用需求為導向,增強芯片與整機和應用系統的協同。著力提升集成電路設計水平,不斷豐富知識產權(IP)核和設計工具,突破中央處理器(CPU)、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數字信號處理(DSP)、存儲芯片(DRAM/NAND)等核心通用芯片,提升芯片應用適配能力。加快推動先進邏輯工藝、存儲器等生產線建設,持續增強特色工藝制造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裝及三維(3D)微組裝技術,探索新型材料產業化應用,提升封裝測試產業發展能力。加緊布局超越“摩爾定律”相關領域,推動特色工藝生產線建設和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產品開發,加速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創新。以生產線建設帶動關鍵裝備和材料配套發展,基本建成技術先進、安全可靠的集成電路產業體系。實施“芯火”創新行動,充分發揮集成電路對“雙創”的支撐作用。

專欄3 集成電路產業跨越建設工程

設計。開發移動智能終端芯片、數字電視芯片、網絡通信芯片、智能可穿戴設備芯片;面向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興領域,加快研發基于新業態、新應用的信息處理、傳感器、新型存儲等關鍵芯片;逐步突破智能卡、智能交通、衛星導航、工業控制、金融電子、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等行業芯片。

制造。推進資源整合,加速12英寸65/55nm45/40nm產能擴充,加快推進32/28nm16/14nm生產線規模化生產,抓緊布局10/7nm工藝技術研發;建設存儲器生產線,加快三維閃存(3D NAND Flash)規模化生產,布局隨機動態存儲器(DRAM)生產線,開展新型存儲器研發及產業化;發展模擬及數模混合、微機電系統(MEMS)、電力電子、高壓電路、射頻電路等特色專用工藝生產線和化合物集成電路生產線。

封裝測試。大力推進系統級封裝(SiP)發展,推動芯片級封裝(CSP)、圓片級封裝(WLP)、硅通孔(TSV)、三維封裝產業化。提升和完善集成電路產業芯片、模塊及系統級計量測試技術水平和產業化規模。

關鍵裝備和材料。加快開發面向先進工藝的刻蝕機、離子注入機等關鍵設備及12英寸硅片、靶材等核心材料,形成產業化能力。

(二)基礎電子。

大力發展滿足高端裝備、應用電子、物聯網、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需求的核心基礎元器件,提升國內外市場競爭力。拓展新型顯示器件規模應用領域,實現液晶顯示器超高分辨率產品規模化生產、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AMOLED)產品量產;突破柔性制備和封裝等核心技術,完成量產技術儲備,開發10英寸以上柔性顯示器件。突破微機電系統(MEMS)微結構加工、高密度封裝等關鍵共性技術,加快傳感器產品開發和產業化。提升發光二極管(LED)器件性能,推動高端場控電力電子器件推廣應用,開發下一代電力電子器件,支持典型領域推廣應用。加強電子級多晶硅、高效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封裝工藝創新和技術儲備,提升光伏發電系統集成水平及儲能設備配套水平。積極發展電子紙、鋰離子電池、光伏等行業關鍵電子材料,重點突破高端配套應用市場。提升電子專用設備配套供給能力,重點發展12英寸集成電路成套生產線設備、新型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設備、鋰離子電池關鍵材料生產設備、新型元器件生產設備和表面貼裝設備。研發半導體和集成電路、通信與網絡、物聯網、新型電子元器件、高性能通用電子等測試設備。

    協會對公賬戶

    單位名稱:山東省特種設備協會
    賬 號:1602023919200059151
    開 戶 行:濟南工商銀行趵突泉支行
    稅 號:51370000MJD6177755

    聯系我們

    聯系地址:濟南市華能路89號山東質監綜合服務大廈2樓205室
    郵政編碼:250100 傳 真:0531-55692988
    綜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訓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評 審 部:0531-88023938 學術交流部:0531-88023907

    手機網站

    訂閱號

    服務號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 91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国产v亚洲v天堂a手机版 | 97无码视频在 | 91最新亚洲中文字幕在线 |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久婷婷 |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 97人妻一区免费精品 | 夜夜爽久久精品9 | 多人乱p杂交公车 | 国产91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911国产网站尤物在线观看 | 91蜜桃精品国产91久久蜜臀 | www.尤物在线| av尤物 | 二区三区香蕉精 | 99在线视频观看 | 高清无码视频专区 | 一区二区日韩欧美 | 91天天操 |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蜜月 | 波多野结衣av一区二区全免费观 | 午夜小视频试看五分钟 | 国产白袜脚足j棉袜在线观看 |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AV无码偷拍在线观看 | 国产99在线观看 | 丁香六月婷婷激情 | 日韩av毛| 丁香婷婷九月 | 99精品中文字幕在线推荐 | 91伊人国产 | 一区二区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91久国产成人在线 |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男同 | 国产av丝袜旗袍无码 |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av中文字幕一区人妻 | 二区三区道夜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