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機械行業中,塔式起重機是城市建設中利用最頻繁也最特別的設備之一,在60多年的發展中,塔機本土品牌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打破了長期以來外資品牌的壟斷,而近年來在出口方面也具有了一定優勢。未來10~20年被認為是塔機市場發展的關鍵時期,所以生產廠家和代理商應該全方面提升,以迎接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塔式起重機市場發展概況
發展現狀及特點
型譜較完善 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以來,我國塔式起重機就以迅猛的速度不斷成長。期間經歷了投資風暴、經濟危機等,在2009-2011年達到了擴張的頂峰。而后由于投資蓄力不足,從2012年開始市場出現大幅下降,當年下降比例達到21%,市場保有量約32萬臺。
盡管市場發展有一定波動,但經過多年的積累與創新,塔機行業已經擁有了各類完善的產品型譜。截至現今,中國有能力生產100千牛米到52000千牛米的塔機,生產企業達到600家左右,我國已成為世界民用塔機的第一生產大國,也是世界塔機第一使用大國。
大設備出新 在型譜不斷完善的基礎上,近年來本土品牌在大型和超大型設備方面的不斷出新,也給全球塔機市場帶來了驚喜。
2010年8月,中聯重科全球最大上回轉自升式塔機D5200-240下線,并于當年12月交付中鐵大橋局馬鞍山長江大橋項目開始安裝作業;2012年9月,中聯重科全球最長臂架塔機D1250-80下線,并經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官現場測量有效工作幅度后,宣布該設備是世界上工作幅度最長的塔式起重機。
在中聯重科的帶領下,永茂、川建等主流企業也加緊研發,推出了一系列大型塔機產品,自此本土品牌徹底打破了多年來外資品牌對大型和超大型設備的絕對壟斷,并形成了更為齊全的塔機品類。
集中度偏低 盡管行業體系和產品發展不斷完整化,但在整個工程機械行業中,塔機行業的集中度遠低于挖掘機、混凝土等主要類別。據2008年統計數據顯示,各主要機種集中度分別為,汽車起重機99.5%,履帶起重機99%,而塔機僅為28%。
現今,塔機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山東、東北、川渝等地,中聯重科、江漢、川建、永茂、波坦和虎霸等都是主流生產企業。而近年來,徐工、三一重工、中建建機等有實力的大型企業陸續加入,預計將會加速行業變局,拉動行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改變。
配件維修不易 與相對紅火的前市場相比,塔機行業在售后服務領域的發展就有點跟不上步調。受到塔機結構特點的影響,設備電氣系統中PLC、接觸器、變頻器、限位開關等配件的壽命較短,故障率較高,需要經常更換。但是由于配件采購點較少,價格又偏高,所以在配件維修和購買方面有很大的不便利,不及時的維修和保養又嚴重影響了施工進度,從而影響了整個工程效益。
發展建議及趨勢
平頭化、動臂化 隨著城鎮化和建筑工業化的進一步加速,塔機迎來了全方位突破的關鍵時期,塔機行業將在產品設計、生產技術等方面實現進一步提升。
產品方面,中型塔機平頭化、大型塔機動臂化的趨勢愈加明顯。動臂式塔機的變幅是改變起重臂角度,起重臂不產生額外的附加力矩,因此塔機的平衡臂可以做得相對較短,變動性很強,所以在相對集中的樓宇尤其是超高樓宇建設中使用廣泛;平頭塔機因為無塔頂結構,拆裝方便,如果采用模塊化結構,更增加了拆裝的安全性,在群塔作業工地,平頭塔機的作業不容易相互干涉。
智能化、數字化 目前,智能化、數字化等先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工程機械企業設備中,但在塔機領域的應用并沒有系統化。未來如果在塔機控制系統中實施了數字監控,不僅能夠做到精確操作,還能夠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從而增加生產效益。同時,實施數字化后可以實現對施工操作的實時監控,增加了施工的安全系數。而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生產廠家、用戶等對智能化理念方面的認知和改變,將推動智能化的進一步普及。
租賃社會化 據相關專家表示,未來機械銷售對象將由30年前的施工企業轉向建筑機械租賃企業。21世紀初,全國18000家建筑機械租賃企業(以塔機租賃為主)中,國有建筑業企業所屬的租賃公司占5%,廠家租賃企業占2%,合資或融資租賃企業占不到1%,其余均為民營或個體租賃。2012年,在通用的建筑起重機械中,施工企業自有量占10%~30%,而由租賃企業提供的占到了70%~90%。雖然中國建筑施工企業的裝備仍然是“雙軌”并行;即施工企業仍保持一定的裝備水平,但建筑機械租賃社會化已起主導作用,并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
此外,專家還提到,在機械設備銷售的過程中,要對客戶有所甄選,建立優質客戶群;同時,生產廠家要提高服務水平,因為服務將成為用戶購買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單位名稱:山東省特種設備協會賬 號:1602023919200059151開 戶 行:濟南工商銀行趵突泉支行稅 號:51370000MJD6177755
聯系地址:濟南市華能路89號山東質監綜合服務大廈2樓205室郵政編碼:250100 傳 真:0531-55692988綜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訓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評 審 部:0531-88023938 學術交流部:0531-88023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