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燕波
“放、管、治”是在新形勢下,實現依法治國、從嚴治理的新舉措,進一步簡政放權是實現新舉措的核心內容。去年9月15日,李克強總理在首屆中國質量大會上強調,追求質量的發展永無止境,這就需要大力推進改革創新,要發揮好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好政府監管的有效作用,發揮好社會共治的積極作用。
目前,在檢驗檢測服務業長期形成的“體制機制不活、行政色彩過濃、重復設置、部門壟斷、行業壁壘”等問題,導致檢驗檢測機構實力不強、活力不足,限制了檢驗檢測服務業的充分發展。通過“放、管、治”三位一體的治理方式,解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檢驗檢測服務業主體活力,對做大做強檢驗檢測服務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新時期,內蒙古質監局如何推進“放、管、治”三位一體監管機制是首要任務。首先,全面梳理權力清單。檢驗檢測機構認證一項行政審批,涉及首次、復查、擴項、多場所、分支機構5種申請和10項非行政審查,而每種申請、評審都涉及16份材料和170多項的考核內容,給機構申請、評審考核設置了煩瑣的程序。一年來,內蒙古質監局在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行政審批上,根據技術檢驗領域和申請資質認定的種類特征,對實驗室擴項及分場所申請、評審進行了調整,取消和下放8項變更事項,進一步優化資質認定的流程,簡化申請辦理程序,減少申請材料和審查考核內容。此舉是落實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其次,改進管理方式,確保放而不散,將檢驗檢測工作重點轉移到事中事后監管上來,突出監管工作有效性,在監管中服務,嚴格細化監督評審、監督抽查、實驗室能力驗證工作,加大整改監督力度,推動檢驗檢測機構提升能力。再次,建立全區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質量管理體系,制定檢驗檢測服務業發展規劃,堅持“政府引導、部門聯動、嚴格規范、示范試點”的方針,政府牽頭引導和規劃產業發展;建立自治區部門聯席會議制度,部門松綁放權、取消障礙、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壁壘,對區域性、產業性的問題,共同研究、共同治理;建立標準化服務示范試點獎勵制度,打造自治區檢驗檢測知名品牌,推進檢驗檢測服務業健康快速發展。
簡政放權是基礎,全面梳理權力清單、取消和下放相關審批事項,還權于企業,使其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更好地激發市場的活力。改進監管是手段,是以“放”為前提的“管”,要放、管結合,既要“放活”、更要“善管”。政府監管部門建立“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制度。通過事中事后監管,規范市場行為、推進產業發展。社會共治是保障。檢驗檢測服務業涉及食品、藥品、衛生疾控、環境監測、建工建材、消防安全等20多個領域和10多個政府部門,需要構建社會共治機制,形成整體規劃、治理的合力,同時發揮協會、中介組織等社會力量的服務監督作用,引導行業誠信自律,發揮新聞媒體輿論監督作用。共同推進檢驗檢測服務業的發展。
(作者為內蒙古質監局認證評審處處長)
《中國質量報》
單位名稱:山東省特種設備協會賬 號:1602023919200059151開 戶 行:濟南工商銀行趵突泉支行稅 號:51370000MJD6177755
聯系地址:濟南市華能路89號山東質監綜合服務大廈2樓205室郵政編碼:250100 傳 真:0531-55692988綜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訓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評 審 部:0531-88023938 學術交流部:0531-88023907